最后,是分量最重、也最为复杂的麻风村“古毒”案。
“此案最为关键,堪称‘溯本求源’与‘破立并举’之典范。”林怀远神色愈发凝重,落笔如千钧,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世人皆闻麻风而色变,视其为天谴之疾,不治之症,纵是西洋医学亦多告束手,东瀛汉方亦乏良策。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细致入微地辨证,于纷繁复杂之症状中抽丝剥茧,发现其虽表象酷似麻风,然病源本质实为人为配制之‘地疠’古毒,症状相似而致病机理迥异。此正应《难经·六十一难》所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不为疾病之表象假象所迷惑,凭借深厚理论素养与丰富临证经验,直指病源根本,一举破解数十年之僵局误解,救万千黎民于水深火热。此足证中医理论体系之深邃洞察力与强大生命力,绝非某些人所诬蔑的僵化不变之陈规旧矩,而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发展、创新的活水源头。”
他将这四个典型病例,分别精准地对应到中医核心理论的四大支柱——治未病、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形神共调、溯本求源。每一个病例,都不再仅仅是记录成功治疗过程的冰冷档案,更是中医博大精深理论在民国乱世残酷现实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与适应性的铁证,是刺破谎言与偏见的有力武器。
他深知,明日的辩论,他不仅要清晰地陈述“做了什么”、“治好了谁”,更要鞭辟入里地阐释“为什么这么做”、“其背后蕴含的中医道理是什么”。这份正在凝练的《中医于乱世之价值陈述》,必须是一份既有扎实实践厚度、又有深邃理论高度,既有感人情怀温度、又有犀利逻辑锋芒的战斗檄文!
窗外,月色清冷如霜,静静洒满庭院。小满并未入睡,她娇小的身影坐在院中冰凉的青石凳上,就着廊檐下悬挂的那盏散发着昏黄光晕的“气死风”灯,伏在一张临时搬来的宽大案几上,神情专注至极,正用炭笔在一张特制的厚宣纸上细细描绘。
她的画笔之下,原本抽象难懂、如同天书般的人体经络循行图,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化作了山川起伏、江河奔流般自然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图案。她用靛青标注出在霍乱防疫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督脉与任脉,如同勾勒出人体的天地支柱;用朱砂醒目地点出施灸的神阙、中脘、足三里等要穴,如同在人体疆域内点亮了一座座抵御外邪的烽火台与关隘;在描绘王排长枪伤坏疽治疗的图示中,她巧妙地运用深浅不一的墨色渲染,将雷火灸循经传导的灼热气流感生动地表现出来,与伤口局部“隔附子饼灸”的温煦滋养形成动与静、通与补的鲜明对比与和谐统一;而在勾勒李议员鸦片戒断的图表里,她不仅精准画出了施灸的穴位,更在旁侧用淡彩添上了几笔象征心神安宁、郁结舒解的缭绕祥云与展翅飞鸟图案,寓意着形神俱养、身心解脱的至高境界。
她画得很慢,极其仔细,仿佛每一笔都凝聚着她全部的心神。偶尔会停下来,微微蹙起秀气的眉头,凝神思索片刻,然后用橡皮小心地擦去不满意的线条,再重新落笔。她无法用复杂华丽的辞藻去阐述那些精微奥妙的医理,但她坚信,自己手中的画笔,可以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内在的气化活动,变得直观、形象、易懂,如同搭建一座沟通智慧彼岸的桥梁。她知道,在明日众目睽睽的辩论大会上,这些凝聚了她心血的图谱,或许比千言万语的雄辩,更能无声地触动人心,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满,”陈兰端着一碗温热的桂圆莲子安神茶,悄步走过来,轻轻放在案几旁不会影响到作图的地方,语气带着心疼,“夜深露重,早些休息吧,这些图明天天亮再画也来得及。”
小满抬起头,被灯光映照得格外清澈的眼眸看向陈兰,露出一个浅浅的、却如同月色下初绽蓓蕾般充满坚定力量的微笑。她伸出沾了些许炭灰的手指,指了指桌上已初具规模的几幅图谱,又指了指林怀远书房那扇透出灯光和坚定身影的窗户,然后用略显生涩、却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的嗓音,一字一顿,认真地说:“兰姐姐,我……真的不累。能帮到……师父,很重要。”
她的声音虽然简单,甚至带着孩童般的稚气,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与使命感。陈兰看着她被昏黄灯光勾勒出的、写满认真与执着的侧脸轮廓,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个曾经因战乱惊吓而失语,在绝望中瑟瑟发抖的女孩,在林怀远亦师亦父的救治、引导与温暖下,不仅奇迹般地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声音,更在古老医道的熏陶中,寻回了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并毅然肩负起了为之记录、传承与奋斗的沉重使命。
与此同时,杰克也并未在房间内安然入睡。他深知对方精心准备的那份所谓“考古文献”,是意图在文化根源上发起致命一击的杀手锏,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再次发挥了他与生俱来的“交际花”本领与外国面孔的便利,混迹于南京城那几家外国人聚集的俱乐部、酒吧,以及一些更为隐秘的、进行着各种台下交易的私人沙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觉醒神医之我在民国救华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