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薯粉条作坊进入正式生产后,很快就迎来了中秋佳节。
陈郎中因为是家中独子,没有兄弟姐,而冯氏是失忆受伤被陈郎中所救,自然没有娘家可回,所以以往逢年过节,陈郎中和冯氏都是呆在家里,等两个闺女回家探亲。
而两位儿媳妇,一个娘家在大夫田,一个娘家在隔壁佛冈县,都会在节前提前几天回娘家探亲送节礼。
这次卖秘方给陆家,得了1500,除了建工坊花了100两,还有1400两,在节前,陈郎中和冯氏商量了一下,叫齐家中老大、老二和老三一起闭门商议这笔钱该怎么分配和使用。
当然,这笔钱目前整个陈家村只有他们几个和陆家知道,连村长也不知道,秘方是陈远文梦到的事也被隐瞒了,只说是陈郎中书中偶得方子,这是陆亲家和陈郎中的意思,毕竟有些事情不能太张扬,陈远文还小,需要好好护住。
陈郎中也想起当年陈远文小时,他和冯氏带着他去仙姑庙找神婆算命赐符,神婆跟他说他家小孙子是什么“天乙贵人”的命,她算不出来,反正就是大富大贵命,只要熬过小时候就行。
他开始还不信,但现在他信了,他小孙孙发个梦就让全家差点财富自由了,所以他也很担心小孙孙泄露天机,引来危险,严厉要求全家不得泄露此事。
陈郎中和冯氏其实在召开家庭会议前,已经私下问过陈远文的意见,毕竟钱是他挣的,他也看出来他这个小孙孙非凡品,不能以普通五岁小孩待之。
陈远文顺势表达了他想明年入学启蒙,计划考科举的志向。陈郎中听后,激动不已,差点老泪纵横。
在陈老大三兄弟小时,他也幻想过自家三个儿子中能有一个可以学得好的,可以考个功名改换门庭,结果三个大学渣,学了五六年,连医书也看不懂。
之后他又把希望转移到下一代的健哥儿和康哥儿这两位孙孙身上,结果发现这两位和他们的爹一样也是同样的学渣,好在二孙康哥儿虽然天资有限,但勤劳肯学,希望多少能继承他的衣钵。
他看着三孙-志哥儿也是坐不定那种性子,本来对自家读书科考已经不抱希望了,想不到他的小孙孙居然有这种远大的志向。
他以前在儿子们入学的时候,也找村中的老童生,私塾的夫子陈三叔了解过考科举的情况,知道考科举很费钱,首先每年读书光束修、笔墨纸砚和买书就要五六两,起码要读6-8年才能进场考试。
单考个秀才就要过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赶考要路费、住宿费、廪生担保费等等,县试在本县考还好点,府试和院试还要落广州府考,一路考下来,顺顺利利也要上百两,要是不顺利,有人考到头发斑白连童生都考不上,更不要说秀才了,至于举人和进士,对于他们这种穷乡僻壤来说,简直是天人一样的存在,据说他们新设县所在的地区连个土生土生的秀才都没有,他们的师资根本拼不过南海县和番禺县这些教育强县,每次考院试都是铩羽而归。
他当年听了,心情很矛盾,既想儿子们学好了去科考,又怕自己供不起孩子们多考自己,还想着以后要省吃俭用,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若干个夜晚。结果事实证明他这是白担心了,他家一个两三个都是学渣,他根本不用愁科考的费用。
现在他的小孙孙自己挣了1500两,根本不用愁科考的费用,还给家里村里都找了活计。小孙孙提出剩下的1400两,给他留500两读书就行,其余的钱给二叔三叔盖青砖大瓦房,也把老宅翻新一下,重点说要建什么卫生间之类的,不要旱厕,哎,真讲究。剩下的钱,他们两位老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陈远文想着,他明年6岁启蒙,他打算在村里读两年就要转去镇里或县里找个秀才办的私塾继续读书,毕竟三叔公自己只是个老童生,给附近孩童启蒙认字是没有问题的,要想考秀才,至少要找个秀才老师才行,再到秀才私塾读个6年,大约12岁就上场试试,县试和府试都是一年一次,院试试三年两次,他准备最多考个6年,如果18岁还考不上,他就准备转行,去做账房或者从商也行,在古代18岁已经是大龄青年,结婚生娃了,在此之前还没有考上秀才证明自己没有科考天赋,还是早点去挣钱养老婆子女,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好了。
而500两省着点花,应该够他折腾到18岁。其实他也想建议阿公用这笔钱去买铺头租出去钱生钱之类的,可惜最近出了个山民作乱,老爷子觉得有钱傍身最安全,只能等过几年再说了。
陈郎中和冯氏听了陈远文的意见后,结合了一下他们自己之前想的分家不分户的想法,觉得可以提前实施了。
于是,在中秋节前就叫了三个儿子关门商议,陈传富听到要分家,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他是没主见的人,离开阿爹阿娘给他拿主意,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想起爹娘要跟他住,就没意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