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文看了看课室外面,已经有学生走动的声音,他看着一脸愁苦,脸蛋皱成苦瓜状的三位同窗劝道:“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我们还是先吃饭吧,要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下午还要上课呢,饿着肚子可不行”。
一说到吃饭,志哥儿第一个站起来,拉着陈远文就往厨房走,陈远文回头招呼谭兴盛和李清泉赶紧跟上。
四人快步走出教室,来到厨房,厨房不大而且因为下雨天,光线明显不足,厨房没有摆桌子,只在靠墙边放着一溜的矮凳子,已经有大班和中班的师兄们坐在矮凳上手捧饭盒干起饭来。
陈氏私塾没有专门的食堂,所以没有饭桌,平时天气好的时候,学生们都是拿着饭盒在院子的石头阶梯上三三两两地坐着吃饭,天气冷或者下雨天,只能在昏暗的厨房里拿一张小矮凳坐着吃,或者蹲着吃,站着吃都行,反正不能在课室吃,估计是担心油水弄脏桌子,又或者是弄得课室有异味,影响下午的学习,毕竟在古代人的意识里,读书是一件很神圣而庄重的事情,不能亵渎。
“哇,文弟,大伯母居然给你做了红烧肉。”陈远文一打开饭盒,就被早已经虎视眈眈等在一边的志哥儿捕捉到油汪汪的红烧肉。
“那,只能给你三块,不能再多了。”陈远文看了看饭盒的红烧肉,估计有10块8块的样子,就夹了3块到志哥儿的饭盒里。
“文弟,你对我太好了,来,我的香肠也给你一截。”说完,他把切成3大块的腊肠夹了一块给陈远文,两兄弟相视一笑,愉快地干起饭来。
陈远文偷瞄了一眼坐在他右手边的谭兴盛和李清泉的饭盒,果然哭喊着宁愿回家杀猪的谭兴盛的饭盒里不缺猪肉,硕大的饭盒里镶嵌着一只油汪汪红润润的红烧蹄髈,而旁边的李清泉的饭盒里则放着冬菇红枣蒸鸡,都是富户呀。
陈远文抬头仔细看一下厨房里的学子,总共就19个学生,根据志哥儿的耳边嘀咕,他比较认识村里的人,这里面陈家村就占据6人,其中有村长家的两个孙子,还有一位是家里在镇上卖豆腐的,再有一位就是村中武术教头的陈六叔家的独苗苗,其余的13人都是附近村落的地主或富户家的孩子。
也是,不管哪朝哪代,普通农户能全家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哪里还有余钱供孩子去上学识字,不要说万恶的封建社会,就是我们华夏天朝上国没有改革开放之前,一些贫困山区还有一家人共穿一条裤子,谁有事外出就穿裤子出去,其他人只能躲在被窝里出不去的事情呢。
陈远文好玩地发现,吃饭的时候,通常大班的跟大班聚在一起吃,中班的跟中班,小班的也就是他们四个也聚在一起吃饭,泾渭分明,也许这就是同窗情吧。
吃过午饭,陈远文和志哥儿三人收拾好饭盒,放回架子上,洗过手就回到课室休息了。二月的小山村,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天气还是很冷的。
陈远文对着冻得通红的手哈着气,试图让手掌暖和起来,四人聊了一阵过年的好玩的事情,很快,是“邦邦”的上课声响起,下午的课开始了。
陈远文四人赶紧挺胸叠肚,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陈夫子的到来。
很快,陈夫子就再次走入教室,看到陈远文4人挺直腰板,端端正正地坐着,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好,现在开始上课。首先,再来练习一下上午教的12字的官话。”
这次陈夫子直接用官话读,他读一句,停顿一下,让陈远文他们跟读一句,发现读得不对的地方,连忙再读一遍,就这样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纠正,直到学生自己能用官话读一遍为止。
陈夫子满意地说:“嗯,大家都很不错,都读对了,现在我来教你们这12个字如何书写。”
说完,陈夫子就叫学生全部走上来,围观他如何把笔墨纸砚摆放,如何磨墨,如何握笔等等,最后,陈夫子铺开纸张,写了一个苍劲有力的“人”字。
然后他对着四个学生说:“你们要仔细观察我是如何下笔的,先写哪一笔,再写哪一笔,笔画和笔顺一定不能错,错了的话就会写错字,也写不出好字了。”
陈夫子边说边写,很快,今天学的12个字就跃然纸上。
陈远文认真地看,郑夫子写的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台阁体,明朝官方主要使用的是由楷书发展而来的“台阁体”,这种字体端庄规范,广泛应用于科举考试、官方文书及典籍编纂中。
台阁体是明代官方推崇的标准书体,源于楷书但更强调规范性与统一性,其特点包括:
一结构方正?:字形横平竖直,间距均匀,追求印刷般的整齐效果。
二笔划严谨?:撇捺直挺,棱角分明,风格端庄雍容,符合皇家审美。??
三?实用性强?:适用于科举答卷、公文书写及官方典籍抄录,如《永乐大典》即采用此字体不上美感,但写得工工整整,清清楚楚不像草书那种龙飞凤舞,让你左猜猜右猜猜,有可能猜不到他写的是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