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康熙皇帝震怒之余,行动却异常迅速老辣。他深知胤禛此子隐忍果决,既已公然“造反”,并拥有数千来历不明的精锐,绝不可视为寻常疥癣之疾。
“传旨!”康熙的声音在乾清宫回荡,带着冰冷的杀意,“着领侍卫内大臣隆科多,即刻点齐京师八旗满洲、蒙古马甲精锐一千五百,火速开赴山西!授隆科多钦差关防,节制山西境内所有兵马,围剿逆贼胤禛!”
这道旨意迅速通过内阁、兵部,由驿站六百里加急发出。然而,深谙清朝用兵之道的康熙和朝中重臣都明白,这一千五百八旗精锐,主要作用并非直接冲锋陷阵。自顺治朝以来,大清征战的主力早已逐渐转变为绿营以及战事发生时在当地临时招募的乡勇、团练。这些八旗兵,更多是作为“监军”和“定海神针”存在:他们护卫统帅隆科多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监视和威慑那些主要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和乡勇,确保其作战意志,防止临阵倒戈或溃散。
当然,若真到了需要八旗子弟亲自提刀上阵搏杀的时刻,他们也无人敢退缩。大清律例和八旗制度森严:战死者,子侄可承袭爵位官职,家族可得丰厚抚恤;但若临阵脱逃,等待他们的将是削籍、抄家,乃至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凄惨下场。荣誉与恐惧,共同铸就了八旗兵在关键时刻的最后一道战斗力。
就在朝廷的调兵遣令还在驿站系统中飞速传递时,胤禛已然行动。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在五台山多停留一刻,就多一分被合围的危险。抛弃大部分辎重(本就所剩无几),宰杀多余牲畜充作干粮,这支四千余人的队伍如同离弦之箭,在胤禛的强行军命令下,朝着西北方向疾进。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五台山西北,通往陕北要道上的代州(今山西代县)。此地并非军事重镇,守军多为地方绿营和乡勇,人数有限,且猝不及防。
胤禛麾下的“戚家军”不愧是系统出品的精锐,虽经饥饿困顿,一旦接敌,依然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强悍的战斗力。火炮轰鸣,火枪齐射,短暂的抵抗在训练有素的鸳鸯阵冲击下迅速瓦解。不过半个时辰功夫,代州城门便被攻破,知州、守备等官员或逃或擒。
控制代州城后,胤禛最急切的事情便是搜寻粮草物资,稳定秩序。当他带着亲兵踏入原本属于知州的衙门大堂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被士兵们押解着,跪在堂下。
此人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虽身着微末小吏的服饰,却难掩眉宇间的刚直与精明。不是别人,正是前几年因协助胤禛追缴户部欠款,得罪了众多王公亲贵,最终被寻了个由头贬官至这代州担任一名管粮小吏的——田文镜!
“田文镜?!”胤禛几乎是脱口而出,冰冷的眼眸中瞬间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回忆,更有一丝在绝境中看到熟悉面孔的悸动。
田文镜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身着戎装、面色冷峻、已背负“造反”罪名的旧主,心中亦是翻江倒海。他深知胤禛的为人,能力超群,却也刻薄寡恩,睚眦必报。
就在田文镜思索着如何应对这飞来横祸之时,让他以及堂内所有亲兵、乃至随后跟来的几位穿越女都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
只见胤禛快步上前,竟不顾亲王之尊(虽已自弃,但威仪尚在),更无视周围惊愕的目光,对着跪在地上的田文镜,便是深深一揖,几乎一躬到地!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恳切,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文镜先生!不想在此绝境,得遇故人!胤禛如今身陷死地,进退维谷,数千将士性命系于一线!先生大才,胤禛素来深知!恳请先生看在往日情分,不吝赐教,救我于水火!胤禛……拜请先生了!”
这一拜,这一声“先生救我”,重重地敲在田文镜的心头。他太了解胤禛了,此人性情高傲,何曾对人如此低声下气过?此刻这般作态,既是真到了山穷水尽之处,也是将他田文镜逼到了悬崖边上——答应,便是从此绑上这艘随时可能沉没的贼船,荣辱与共,生死相随;若不答应……以胤禛的心性,绝不可能放他活着离开,知晓其行踪和虚实的自己,立刻就会成为刀下之鬼!
田文镜脸上血色褪尽,心中瞬间转过了无数念头。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深深作揖的胤禛,缓缓地、郑重地磕下头去,声音干涩却清晰:
“罪臣田文镜……蒙王爷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
代州衙门如今成了胤禛的临时帅府。烛火摇曳下,田文镜指着简陋的山西舆图,声音冷静而清晰,与他方才跪地请罪时的仓皇判若两人。
“王爷,陕北固然是最终去处,然则我军新立,虽攻下代州,但整体形势仍是逃亡,粮草匮乏,军心未稳,若径直西去,纵然陕北官府力量薄弱,我军亦成强弩之末,难以立足。”他手指在代州周边几个县邑划了一圈,“当务之急,是趁朝廷大军未至,山西境内兵力空虚,在此地,速战速决,打几个‘秋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