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山海关城郊的官道上。一队轻骑踏着晨露疾驰而行,为首的正是吴应麒。他身着玄色劲装,腰间挎着佩刀,面容沉静,眼神中带着几分凝重。按照李明远的吩咐,他今日要前往昌黎、抚宁等地,联络当地的地方士族与团练武装,为山海关争取更多的支持。
自昨夜定下“自立抗敌”的战略后,李明远便深知,仅凭山海关现有的三万关宁铁骑,难以长期抵御顺军与清军的双重夹击。想要站稳脚跟,必须借助外力,而山海关周边的地方势力,便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助力。这些士族豪强世代居住于此,手握粮草、兵源,又与当地百姓联系紧密,若能将他们争取过来,不仅能补充山海关的实力,更能构建起一道稳固的外围防御屏障。
“将军,前面就是昌黎县城了。”亲兵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城池轮廓,低声提醒道。
吴应麒勒住马缰,抬头望去。昌黎县城墙高耸,城门紧闭,城楼上的士兵手持兵器,警惕地注视着远方。显然,在这乱世之中,各地都已加强了戒备。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按计划行事,态度要恭敬,务必让昌黎的士族明白,我们此次前来,是为了联合抗敌,而非征调勒索。”
“末将明白!”亲兵们齐声应道。
一行人来到城门前,表明身份后,守城士兵不敢怠慢,连忙通报。不多时,城门缓缓打开,昌黎县的知县周文彬带着几名当地的士族乡绅迎了出来。周文彬年约五十,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清瘦,眼神中带着几分谨慎与不安。
“吴将军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周文彬拱手行礼,语气客气却带着几分疏离。他早已听闻山海关的局势,知道吴三桂此刻正处于顺军与清军的夹缝之中,对于这支突然到访的军队,心中充满了疑虑。
吴应麒翻身下马,拱手回礼,笑容诚恳:“周知县客气了。吴某今日前来,并非为了公务,而是受我家将军吴三桂之托,特来与昌黎的父老乡亲商议联合抗敌之事。”
“联合抗敌?”周文彬与身旁的士族乡绅们对视一眼,脸上露出疑惑之色。其中一名身着锦袍、气度雍容的老者上前一步,问道:“不知吴将军所言的‘抗敌’,是对抗李自成,还是对抗多尔衮?”
这位老者便是昌黎当地最大的士族豪强——张家的族长张世安。张家世代为官,在昌黎根基深厚,不仅拥有大片田产,还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团练武装,是昌黎最具影响力的势力。
吴应麒目光落在张世安身上,语气郑重地说道:“张老先生明鉴,无论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还是多尔衮的清军,皆是我汉家百姓的敌人!大顺军残暴劫掠,清军屠戮同胞,若不联合反抗,迟早会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我家将军已决定,以山海关为根基,自立抗敌,保一方平安,今日特来恳请昌黎的父老乡亲,与我们并肩作战!”
张世安眉头紧锁,沉吟道:“吴将军此言差矣。吴三桂将军手握重兵,尚且在顺军与清军之间摇摆不定,我等区区地方势力,又如何能与之抗衡?况且,我等世代居住于此,只求自保,不愿卷入战火之中。”
其余士族乡绅也纷纷附和,语气中满是顾虑。在他们看来,吴三桂此前一会儿与大顺军接触,一会儿又与清军周旋,立场不明,如今突然提出“联合抗敌”,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目的。
吴应麒早已料到他们的顾虑,不慌不忙地说道:“诸位父老乡亲的担忧,吴某完全理解。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家将军此次是真心实意想要联合抗敌。日前,李自成派使者招降,许诺封侯赐爵,我家将军断然拒绝;多尔衮派人利诱,提出裂土封王,我家将军也严词回绝。昨日,军中副将白广恩勾结清军,散布谣言,已被我家将军当众处斩,以儆效尤!”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继续说道:“我家将军已下定决心,既不降顺,也不降清,誓要守住山海关,守护这一方水土的百姓。今日前来,并非要征调大家的粮草兵源,而是想与大家达成盟约:我军将负责抵御外敌,保护昌黎的安全;而诸位只需在粮草、军械上给予些许支持,待击退外敌后,我家将军承诺,将减免昌黎三年的赋税,保障各家士族的利益不受侵犯!”
这番话,字字恳切,既表明了吴三桂的立场,又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在场的土族乡绅们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张世安眼中闪过一丝动容,问道:“吴将军所言当真?吴三桂将军真的愿意减免昌黎三年的赋税?”
“绝无虚言!”吴应麒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盟约文书,递了过去,“这是我家将军亲笔签署的盟约,上面明确写着,只要昌黎愿意联合抗敌,便减免三年赋税,且绝不擅自征调当地团练,若有违背,天诛地灭!”
张世安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又递给身旁的周文彬与其他乡绅。众人传阅完毕,脸上的神色渐渐缓和。减免三年赋税,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利好,而吴三桂签署盟约时的郑重态度,也让他们多了几分信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吴三桂称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吴三桂称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