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师傅走进中间的“火药调配室”,里面摆着三个陶缸,分别装着硝石、硫磺和木炭,缸旁放着个旧秤,秤砣是用铁块做的,还有个石臼,里面沾着黑色的粉末。“火药是武器的‘魂’,配不好,枪打不远,炮炸不响,还容易出事。”李师傅拿起秤,称出七钱硝石、一钱五硫磺、一钱五木炭,放在石臼里,“咱们根据地的火药配比,是试了无数次才定的,硝石多了容易烧手,硫磺多了容易自燃,木炭多了推力不够,必须分毫不差。”
王卫国看着李师傅称火药,突然想起上一章改良土枪时的火药配比——跟兵工厂的一模一样,原来自己当时琢磨的,早就被兵工厂的老师傅验证过了。他指着石臼里的粉末问:“李师傅,要是把木炭磨得更细点,是不是推力能更大些?”
李师傅愣了愣,然后拍了下大腿:“你这孩子,跟俺想到一块儿去了!俺上个月试了把木炭磨成细粉,装在土枪里试射,射程比原来远了十米!就是磨木炭费力气,得用石磨慢慢磨,一天也磨不了多少。”他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个布包,里面是磨好的细木炭粉,递给王卫国:“你拿着,回去试试,跟你们的土枪配着用,说不定还能再远些。”
王卫国接过布包,指尖抚过细腻的木炭粉,心里暖暖的——在异时空,火药配比是用精确的仪器测量的,可在这个年代,老师傅们靠一把旧秤、无数次试验,就找到了最适合的配比,还在不断琢磨改进,这份“较真”,比任何仪器都珍贵。
最里面的“弹药组装间”更宽敞些,地上摆着十几个木筐,里面装着半成品的手榴弹——外壳是陶制的,跟赵老栓当年做的土炮弹壳差不多,里面已经装好了火药,就差装引信。几个工人正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引信,小心翼翼地往陶壳里插。
“这是‘陶制手榴弹’,咱们根据地自己造的,成本低,威力还不小。”李师傅拿起一个陶壳,指着上面的纹路,“壳上的花纹是故意刻的,炸的时候能碎成更多小块,杀伤力更大。引信是用棉线泡过煤油做的,能烧四秒,够人扔出去再躲起来。”
小桃赶紧凑过去,把陶壳的花纹画在笔记本上,还特意量了花纹的间距:“李师傅,引信泡煤油是为了防潮吗?”“不光是防潮,还能让引信烧得更稳,不然遇到风就灭了。”李师傅拿起一根引信,点燃后递给小桃看——引信烧得很均匀,没有火苗,只有红色的火星,“你看,这样的引信才合格,不会提前炸,也不会灭。”
王卫国拿起一个组装好的手榴弹,重量比缴获的日军手榴弹轻些,却更趁手。空冥天赋里,他能“感觉”到陶壳里火药的分布,很均匀,引信也插得很正,是合格的弹药。他想起去年炸韩家峪据点时用的土手榴弹,外壳是木头做的,威力小还容易炸不碎,跟眼前的陶制手榴弹差远了,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李师傅,要是在陶壳里加些碎铁片,是不是威力能更大?”
李师傅眼睛一亮:“碎铁片?俺咋没想到!这样炸的时候,除了陶片,还有铁片,能打得更远!”他立刻从旁边的筐里拿出些碎铁片,往一个陶壳里加了点,再装上火药和引信,“等会儿出去试炸,看看效果!”
中午时分,大家跟着李师傅走出山洞,在山坳里找了块空地,李师傅把加了碎铁片的手榴弹放在远处的土坡上,点燃引信后赶紧躲到树后——“轰隆”一声,手榴弹炸了,土坡上的泥土和碎草溅起半米高,远处的树枝上还挂着几片陶片和碎铁片,比普通的陶制手榴弹炸得范围更大。
“成了!真的成了!”李师傅兴奋地拍着手,“以后咱们的手榴弹都加碎铁片,威力能提三成!孩子,你这主意好,帮了俺大忙了!”
王卫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其实这是他在异时空的抗战剧里看到的,没想到真能用上。他突然明白,兵工学习不是“单向的学”,而是“互相琢磨”——老师傅们有经验,自己有来自未来的“小技巧”,结合在一起,就能造出更好的武器。
午饭是在兵工厂吃的,李师傅煮了红薯粥,还蒸了玉米饼,大家围坐在山洞外的石头上,边吃边聊。李师傅说,兵工厂刚建的时候,只有三个人,连个像样的铁砧都没有,靠一把铁锤、一个土炉,造出来的第一支土枪还炸了膛,可没人放弃,慢慢试,慢慢改,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张连长说,去年反扫荡时,兵工厂的工人连夜造了五十颗手榴弹,送到前线时还热乎着,帮武工队打退了日军;王破军说,玄真派的“铸器法”讲究“心要静、手要稳”,跟兵工厂的“锻打之道”一样,都是“慢工出细活”。
下午,李师傅又教大家怎么给土枪装准星——用铜片剪成三角形,焊在枪管前端,再用砂纸磨平,这样瞄准更准;还教怎么修土炮的炮架——用樟子松做支架,再用铁条加固,能减少后坐力。小李学得最认真,连吃饭时都在琢磨锤法;小桃把学到的都记在笔记本上,满满写了十几页,还跟李师傅要了张火药配比表,说“回去贴在马家堡的铁匠炉旁,大家都能学”;王卫国则跟李师傅聊起了怎么改进土炮的射程,说“要是在炮筒里加几道螺旋纹,跟土枪的膛线一样,说不定能打得更远”,李师傅说要试试,还让王卫国下次来的时候看改进后的土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