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把腿伸出来,俺教您个法子,不用吃药就能缓解疼痛。”王卫国蹲在张大爷面前,看着老人膝盖上那道长长的伤疤,心里一阵抽痛。他轻轻卷起老人的裤腿,教老人做“站桩静功”,“您跟着俺做,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弯,吸气时想着热气往腿上聚,呼气时想着疼痛跟着气散出去……”
张大爷跟着做了两遍,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哎?还真管用!腿不那么疼了!同志,你这法子比扎针强多了,还不花钱!”
“这是道家的静功,不光能治腿疼,还能强身健体。”王破军正在给李家婶子诊脉,头也不抬地补充道,“等会儿我教你们口诀,早晚练一遍,比吃多少药都管用。”
离开郭家村时,孩子们追着队伍跑了很远,把攒的弹壳往他们手里塞。小女孩拉着王卫国的衣角,仰着小脸问:“叔叔,你们要去哪里呀?能带上俺吗?俺能帮你们捡弹壳,还能帮你们递草药!”
王卫国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心里满是感动:“叔叔要去北平,那里有很多鬼子留下的东西要收拾,还有很多人生病要治。你乖乖留在村里,好好攒弹壳,等叔叔把北平收拾好了,就来接你们去读书,好不好?”
“好!”小女孩用力点头,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队伍继续前行,风渐渐小了些,太阳也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洒下一片微弱的暖意。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方终于出现了炊烟,像一条淡淡的丝带,缠绕在村落的上空——那是何家屯。远远望去,村子里很是热闹,乡亲们有的在修补屋顶,有的在打谷场上脱粒,还有几个汉子正合力抬着一根粗壮的木梁,往村口的戏台架子上放,一派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景象。
王卫国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和郭家村的残破不同,何家屯已经有了重建的模样,土坯房的屋顶大多换了新的茅草,有的还刷了黄泥,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妇女正坐在那里缝补衣服,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打闹,笑声传得很远。
“快看,他们在修戏台呢!”小吴兴奋地指着村口,眼里满是羡慕,“俺老家以前也有戏台,逢年过节就唱《穆桂英挂帅》,可热闹了!”
队伍里的老兵老李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这何家屯去年被鬼子扫荡得最惨,房子炸了大半,现在能重建戏台,可见乡亲们的日子有盼头了!他们是想办个‘胜利戏’,请邻村的戏班子来唱,让大家乐呵乐呵,也鼓鼓劲,好好重建家园。”
王卫国跟着队伍走进村子,一个穿着旧棉袄的汉子立刻迎了上来,他的脸上沾着木屑,手里还拿着锯子,显然是刚从修戏台的工地上过来的。“同志们,你们是八路军吧?快歇歇脚!”汉子的声音洪亮,充满了热情,“俺是村里的木工组长,这戏台是咱们全村人凑钱、凑料盖的,再过几天就能完工了!”
“老乡,你们真是不容易,刚经历了扫荡,就想着建戏台。”王卫国由衷地感慨道。
汉子挠了挠头,笑了起来:“嗨,房子炸了能再盖,地荒了能再种,可精气神不能丢!俺们村支书说了,鬼子能烧了咱们的房子,烧不了咱们的骨气!等戏台建好了,第一出就唱《八路军好》,让大家都记住,是谁帮咱们打跑的鬼子!”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可提到村支书时,眼神却暗了暗,“可惜支书看不到了,他去年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被鬼子抓去杀了。”
王卫国的心里又沉重起来,可更多的是敬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怕牺牲、坚守信念的人,中国才能在战火中站起来。他正想着,村子的东头突然传来了争吵声,越来越激烈,还夹杂着拍桌子的声音。
“俺家的地本来就到这里!鬼子炸了地界,你就想占便宜?”一个老大爷的声音怒气冲冲。
“谁占便宜了?这地以前就有争议,现在重新分,就得按人头来!”另一个老大爷也不甘示弱。
王卫国和王破军对视一眼,赶紧走了过去。只见两个老大爷正围着一块空地争吵,地上还散落着几根丈量土地的绳子。周围的乡亲们都在劝,可两人谁也不肯让步。
“两位大爷别吵了。”王卫国走上前,心里有了主意。他展开空冥状态,能清晰地“看到”地下用石头垒的旧地界,虽然被炮弹炸得有些零散,却依旧能看出轮廓,“俺能找到旧地界,咱们按旧地界分,再留出半米宽的小路,方便大家浇水、施肥,这样好不好?”
两位大爷半信半疑,跟着王卫国走到空地的边缘。王卫国指着一棵老槐树:“从这里往西三步,就是旧地界的起点。”一个乡亲拿起锄头,往下一挖,果然挖出了一块石头。
“还真是旧地界!”李家大爷不好意思地笑了,挠了挠头,“都怪俺太急了,以后咱们还要一起种庄稼、一起建村子,可不能再吵了。”
“是这个理!”张家大爷也笑了,拍了拍李家大爷的肩膀,“鬼子都打跑了,咱们自己人要团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