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刚爬过西直门的城楼,就被城砖反射出冷白的光。王卫国站在道医队的队伍里,棉帽的耳罩上还沾着未化的霜花,指尖却因激动而发烫。空冥天赋下意识地展开,眉心的发烫感像一团温润的火,将眼前的景象清晰地拓印在脑海里——两扇朱漆斑驳的城门缓缓敞开,门轴发出“吱呀”的呻吟,像在诉说着数百年的沧桑;城楼的匾额上,“西直门”三个鎏金大字虽被炮火熏得发黑,却依旧透着皇家规制的庄重;城墙的砖缝里还嵌着弹片的残痕,是八年抗战留下的刻骨印记。
“立正——”队伍前方传来队长的口令。道医队的战士们立刻挺直腰板,灰布军装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队伍最前面的红旗上,“晋察冀道医队”六个黑字格外醒目。虽然不是主力作战部队,但作为根据地派来参与北平接收的代表,他们的入城仪式简单却庄严。
王破军站在王卫国身侧,手里的罗盘轻轻垂在身侧,道袍的下摆被风吹得紧贴裤腿。他抬头望着西直门的城楼,眼神里满是敬畏:“这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经明清两朝,抗战时被日军用作了望哨,楼顶的机枪孔就是他们凿的。”他指着城楼西侧的一道裂缝,“那是 1937年日军攻城时炸的,至今没修,倒是成了历史的见证。”
王卫国的目光顺着养父指的方向望去,那道裂缝像一道伤疤,刻在城楼的青砖上。空冥状态里,他能“闻”到城砖上残留的硝烟味,能“听”到风穿过机枪孔的呜咽声,仿佛看到了 1937年日军攻城时的场景:百姓的哭喊、士兵的呐喊、炮弹的轰鸣。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他突然明白,这道城墙不仅是建筑,更是民族抗争的丰碑。
“入城——”随着队长的口令,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缓缓走进西直门的城门洞。城门洞宽约三丈,高约两丈,顶部的拱券由青砖砌成,砖缝里长满了青苔,有些地方还挂着冰棱。地面的石板被车轮和马蹄磨得发亮,中间凹下去一道浅浅的沟槽,是数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
“快看!是八路军的队伍!”城门洞外传来百姓的喊声。王卫国侧头望去,只见城墙下挤满了人,有的踮着脚尖张望,有的抱着孩子挥手,还有的提着篮子,里面装着鸡蛋、红薯,想塞给队伍里的战士。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一朵纸做的小红花,挤到队伍边,踮起脚尖递给王卫国:“叔叔,给你!俺娘说,八路军是好人!”
王卫国蹲下身,接过小红花,纸花的边缘有些粗糙,却透着真诚的暖意。“谢谢你,小姑娘。”他摸了摸女孩的头,空冥状态里能“感觉”到她手心的冻疮,心里一阵酸涩,“你娘呢?俺教你个治冻疮的法子,用生姜煮水泡泡手,很快就好了。”
女孩的娘赶紧挤过来,眼里满是感激:“同志,不用麻烦您,你们进城办事要紧!北平能有你们来,俺们就有盼头了!”
队伍继续前进,走出城门洞,德胜门内大街豁然开朗。街道宽约五丈,两旁的建筑新旧交织——有的是灰瓦灰墙的四合院,门楣上挂着褪色的春联;有的是西式的洋楼,窗户上装着彩色玻璃;还有的房屋被炮火炸得只剩半截墙,用木板临时挡着,上面贴着“重建家园”的标语。
“这就是北平的大街啊……”扛着药箱的小吴忍不住感慨,眼睛瞪得圆圆的,“比咱们根据地的集市热闹十倍!你看那拉洋车的,还有卖糖葫芦的,真新鲜!”
“别光顾着看,注意纪律。”王破军轻声提醒,却也没苛责——小吴是第一次来北平,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对这座古都充满了好奇。他指着街道北侧的一座四合院:“那是座清代的老院子,门楼上的砖雕是‘福禄寿’图案,日军占领时被当成了仓库,现在应该还给百姓了。”
王卫国的目光扫过街道,空冥状态里能清晰地捕捉到细节:一个穿长袍的老者在门口观望,眼神里满是复杂;两个国民党士兵在抢小贩的苹果,小贩敢怒不敢言;一个穿西装的商人匆匆走过,脸上带着焦虑。这些画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战后北平的混乱与矛盾。
“住手!”王卫国突然停下脚步,对着那两个国民党士兵大喊。他能感觉到血液在胸腔里沸腾,不是愤怒,是不平——同样是穿军装,有的人为百姓做事,有的人却在欺负百姓。
那两个士兵愣了愣,转过头,看到道医队的红旗,脸上露出不屑:“哪来的土包子?敢管老子的事?”
“我们是晋察冀道医队,奉军区命令来北平接收医疗物资。”王破军走了过来,声音沉稳却带着力量,“你们身为国军士兵,不为百姓办事,反而抢百姓的东西,不觉得丢人吗?”
周围的百姓立刻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指责那两个士兵:“就是!人家八路军都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你们倒好,光天化日抢东西!”“快把苹果还给人家!”
那两个士兵见众怒难犯,悻悻地把苹果扔给小贩,骂骂咧咧地走了。小贩赶紧走到王破军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同志!要是没有你们,俺这小本生意就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