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板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孩子,不是我唱得好,是穆桂英这个角色好,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好。日军在的时候,他们让我唱《樱花谣》,我宁肯哑了嗓子也不唱——戏可以不演,但骨气不能丢!”她拿起桌上的戏服,指尖抚过靠旗上的刺绣,“这件戏服是我婆婆传下来的,抗战时藏在炕洞里才没被鬼子烧了,现在终于能重新穿在身上,唱给中国人听了。”
离开后台时,王卫国的心里沉甸甸的。他摸了摸胸口的手帕,突然觉得京剧和那些牺牲的先烈一样,都是民族的“脊梁”——哪怕经历战火,只要有人坚守,就不会断。
从三庆园出来,太阳已经偏西。王破军提议去隔壁的天乐轩茶馆听相声,说“刚看了激昂的京剧,再听听逗乐的相声,换换心情”。茶馆比戏楼小,却更热闹,八仙桌摆得满满当当,伙计穿梭其间,吆喝声此起彼伏。
“两位客官,里边请!”伙计引着他们坐在靠后的桌子,递上瓜子和茶,“今天有马先生和刘先生的《扒马褂》,保准让您笑个够!”
王卫国刚坐稳,就看到两个穿长衫的演员走上台,一胖一瘦,拱手作揖:“给各位客官请安了!”台下立刻响起哄笑,有人喊:“马先生,今天可得说点新鲜的!”
相声开场后,王卫国很快就被逗笑了。马先生的捧哏沉稳,刘先生的逗哏机灵,两人说的《扒马褂》既有传统的包袱,又加了些战后的新鲜事——比如调侃国民党接收队“抢东西比唱戏还积极”,说美军“吉普车开得比兔子还快,撞了人就跑”,这些贴近生活的段子引得台下笑声不断,有的拍桌子,有的跺脚,气氛比戏楼更轻松。
“您猜怎么着?那接收队的官儿,见了日军留下的洋钟就抢,结果不会调,把半夜当中午,闹了大笑话!”刘先生的包袱一抖,台下又是一阵哄笑。
王卫国也跟着笑,心里却有些感慨。相声不像京剧那样沉重,却用幽默的方式针砭时弊,既让百姓解了闷,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也是一种“反抗”,温和却有力。他想起异时空的脱口秀,和相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眼前的相声更接地气,带着老北平的烟火气,让人觉得亲切。
中场时,马先生和刘先生下来喝茶,特意过来和王破军打招呼。“王道长,上次您给我们治的咳嗽,喝了两副药就好了!”马先生握着王破军的手,“今天这票钱我请客,您千万别客气!”
“不用不用,我们自己付就行。”王破军摆了摆手,“你们的相声说得好,既逗乐又实在,比那些空洞的口号管用多了。”
刘先生叹了口气:“其实我们也怕说错话,日军在的时候不敢说真话,现在虽然太平了,可有些话还是得委婉着说。但只要能让百姓笑一笑,能让大家心里舒坦点,我们就知足了。”
王卫国看着两位演员的背影,突然明白传统艺术的“韧性”——无论是京剧的激昂还是相声的幽默,都在战乱中找到了生存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百姓,守护着文化的火种。
离开茶馆时,天已经黑了。胡同口的皮影摊还亮着灯,一个老人正操纵着皮影,演的是《岳母刺字》。几个孩子围在摊前,看得目不转睛,老人的唱腔沙哑却有力:“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身上,记在心里……”
王卫国蹲下来,看着皮影在灯光下的影子,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从京剧到相声,再到皮影,这些传统艺术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那些坚守的艺人,就像串珍珠的线,哪怕历经风雨,也没让珍珠散落。
“爹,俺以前在书上看说‘文化是民族的根’,今天才真正明白。”他轻声说,空冥状态里能“看到”李老板的戏服、马先生的长衫、老人的皮影,这些东西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却依旧鲜活,“要是这些艺术没了,咱们的根就断了。”
“所以咱们不仅要守护和平,还要守护文化。”王破军摸了摸他的头,“玄真派讲究‘道法自然’,文化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守住它,就是守住咱们中国人的魂。”
往军营返回的路上,王卫国的脑海里还回荡着京剧的唱腔和相声的笑声。他想起在马家堡,乡亲们虽然没看过京剧,却会唱抗日的山歌;虽然没听过相声,却会说逗乐的顺口溜——原来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融入百姓生活的,是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的。
回到军营,他把今天的见闻记在小桃送的笔记本上,画了穆桂英的靠旗、相声演员的长衫,还写了李老板的故事。空冥状态里,他仿佛看到了十年后的北平:三庆园的戏天天满座,天乐轩的相声场场火爆,孩子们既能看皮影,也能学京剧,传统文化和新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
夜深了,营房里的炭火还没灭。王卫国躺在稻草床垫上,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我不挂帅谁挂帅”的唱腔,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守护文化和守护和平一样重要——没有文化的民族,就像没有灵魂的人;而这些传统艺术,就是民族的灵魂,是无论经历多少战火,都不能丢的宝贝。
窗外的月光洒在笔记本上,照亮了那些稚嫩的画和字。王卫国闭上眼睛,嘴角扬起一抹微笑——他要和养父、和战友们一起,不仅守住北平的和平,还要守住这些文化的火种,让它们在新时代里,依旧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