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1 月下旬,初冬的第一场薄雪落在绒线胡同的青石板上,没等积厚就被朝阳晒化,只在墙根下留下几滩湿痕。王卫国推开社区诊所的木门时,一眼就看到门口放着一张崭新的榆木诊桌 —— 桌面打磨得光滑发亮,桌腿还缠着防滑的布条,桌角放着一个木牌,上面是老木匠亲笔写的 “医者仁心”,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
“卫国小哥,快来看看俺给你做的诊桌!” 老木匠的声音从胡同口传来,他拄着拐杖,身后跟着小木匠,手里还拎着一个布包,“这木头是俺存了三年的老榆木,结实得很,能陪你看几十年病!”
王卫国走上前,指尖抚过诊桌的木纹,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老木匠带着小木匠在院里刨木头的场景 —— 老木匠虽然膝盖还没完全好,却坚持亲手打磨桌面,每一下刨子都推得格外认真,连桌腿的弧度都反复调整,就怕他用着不舒服。“大爷,谢谢您!这诊桌太好了,比俺原来那个结实多了!”
“你治好俺的腿,俺做张桌子算啥!” 老木匠笑着拍了拍诊桌,“以后街坊来就诊,也有个像样的地方坐了!”
说话间,胡同里的街坊们陆续围了过来。李大妈端着一罐腌白菜,塞进诊所的柜角:“卫国,这是俺刚腌的白菜,脆得很,你熬药饿了就吃点!昨天俺娘家侄女听说你能治疑难杂症,特意从外胡同赶来,说想让你给她看看头痛的毛病。”
张大爷拄着拐杖,手里拿着一张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 “小神医” 三个大字:“俺们街坊商量着,给你写张红纸贴在诊所门口,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胡同有个好医生!”
王卫国看着眼前的热闹,脸颊有点发烫。他从没想过 “小神医” 这个称呼会落在自己身上 —— 半个月前,他还只是个跟着养父学中医的学徒,现在却成了街坊们依赖的医生。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街坊们眼里的信任,像初冬的暖阳,驱散了寒意,心里突然明白:这称呼不是炫耀,是责任,得更用心看病,才对得起这份信任。
正说着,外胡同的赵大婶跟着李大妈走进来,手里攥着一个布包,里面是给孩子做的虎头鞋。“您就是卫国小哥吧?俺听李大妈说您能治疑难杂症,俺这头痛病犯了五年,城里医院去了好几回,都说没法治,您给俺看看呗?” 赵大婶坐在新诊桌前,脸色有点苍白,说话时总忍不住揉太阳穴。
王卫国让赵大婶伸出手,空冥感知立刻聚焦在她的头部 —— 他 “看到” 赵大婶的太阳穴附近有一处细微的淤堵,像小石子一样卡着筋络,不是天生的,像是多年前受了风寒没好透,加上常年熬夜做针线活,气血跟不上,才变成顽固性头痛。这些细节,普通摸脉很难发现,只有在空冥状态下,才能像 “透视” 一样看得分明。
“大婶,您这头痛是风寒淤堵加气血不足引起的。” 王卫国站起身,走到药柜前抓药,“俺给您抓川芎、白芷、当归,回家用砂锅煮水,早晚各喝一碗;再给您扎两针,通通筋络,明天就能缓解。” 他一边说,一边用小秤称药,动作又快又稳,川芎三钱、白芷二钱、当归二钱,都是能驱寒补血的草药。
赵大婶接过药包,眼里满是期待:“真能治好?俺这头痛一犯,连针线活都做不了,孩子的虎头鞋都快赶不上过年穿了。”
“能治好,您放心。” 王卫国拿出银针,在酒精灯上烤了烤,“俺先给您扎‘太阳穴’和‘风池穴’,通了筋络,头痛就能缓解。”
银针刚刺入穴位,赵大婶就 “哎呀” 一声:“酸…… 酸到后脑勺了!”
“这是通了!” 王卫国轻轻转动银针,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赵大婶头部的淤堵渐渐散开,气血慢慢流到太阳穴,“您忍忍,扎完针就能舒服不少。”
针灸完,赵大婶试着揉了揉太阳穴,惊喜地说:“不疼了!真的不疼了!俺这五年,第一次觉得头这么清爽!” 她赶紧把布包里的虎头鞋塞给王卫国,“这是俺给您家孩子做的,您别嫌弃!”
王卫国推辞不过,只能收下。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赵大婶走的时候脚步轻快,还跟胡同里的街坊说 “绒线胡同的小神医真管用”,心里突然踏实了不少 ——“小神医” 的名声,就该用实实在在的疗效支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仅传遍了附近的胡同,连东郊的农民都听说了。第二天清晨,东郊的老周赶着一辆驴车,带着媳妇和孩子来到诊所,驴车上还装着一袋新鲜的红薯。“俺听村里的老陈说您能治哮喘,俺这儿子哮喘犯了三年,一到冬天就喘得睡不着,您给俺看看呗?” 老周抱着孩子走进来,孩子脸色发青,说话时还带着喘息。
王卫国让老周把孩子放在诊床上,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孩子的肺部有寒气淤堵,气管像被细绳子勒着,不是天生的,是三年前冬天在雪地里玩,受了严重的风寒,没及时治好,才变成顽固性哮喘。“大爷,孩子这是风寒入肺引起的哮喘,俺先给孩子用草药敷背,再扎两针,能快速缓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