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2 月 14 日,长津湖的风像一把打磨了千年的冰刃,刮过雪地时带着尖锐的呼啸,将松枝上的积雪削成细碎的冰碴,砸在王卫国的伪装服上,发出 “沙沙” 的轻响。他趴在距美军侧翼阵地四百二十米的狙击位里,身上的雪壳伪装与周围的雪地融为一体,只有那双透过狙击镜的眼睛,在零下四十九度的严寒中依旧锐利如鹰。编号 “037” 步枪架在冻土与松枝搭建的三角支架上,枪管外裹着四层棉布,枪口前特意留出一道缝隙,避免呼出的白气在管壁凝成冰碴影响弹道。
“卫国哥,布条动得越来越快了!” 孙二牛蹲在十米外的观测点,手里举着一根缠着白布条的树枝(简易风速仪),声音压得比风雪声还低,“刚才还只是轻轻飘,现在都快横过来了,风速肯定超每秒四米了!”
王卫国没有应声,空冥感知已完全展开,像一张覆盖半径五百米的精密雷达 —— 他 “看到” 孙二牛手中的布条每三秒摆动一次,幅度约三十度;“听到” 风穿过松枝的频率变化,从每秒两次变为每秒三次;“感知” 到地面雪粒被吹动的轨迹,呈斜向抛物线,角度约十五度;甚至能 “捕捉” 到空气温度对子弹的影响 —— 零下四十九度会让子弹外壳收缩,弹道偏差比常温下增加三分之一。这些细微的环境数据在他脑海里快速整合,形成一组精准的测算参数。
这是狙击约翰?瑞德残余同伙的关键一战。昨天雪地潜伏后,约翰?瑞德重伤撤离,但他的观察员兼通讯兵还留在美军侧翼阵地,正用电台联系后方,请求派狙击手增援,企图继续封锁志愿军运输队通道。张连长的命令很明确:必须在今天中午前清除这个威胁,否则运输队的棉衣和弹药将无法按时送达前线坑道,后果不堪设想。
“大勇,距离多少?温度、湿度数据报一下!” 王卫国用气音传讯,视线始终没有离开狙击镜 —— 镜中锁定的目标正蹲在美军阵地的简易碉堡旁,背对着狙击位调试电台,身上裹着与雪地同色的伪装服,只露出后脑勺和握着电台旋钮的手,身边还放着约翰?瑞德留下的 M1903A4 狙击步枪,枪托上刻着 “诺曼底” 字样,显然也是经历过二战的老兵。
李大勇趴在二十米外的雪沟里,手里拿着自制的测距仪和简易温度计,快速报出数据:“距离四百二十米,温度零下四十九度,湿度百分之七十,气压九百八十百帕!”
这些数据像溪流一样汇入王卫国的空冥状态,他的神经反应速度瞬间提升 50%,周围的风雪仿佛慢了下来。他开始在脑海里推演弹道:风速每秒四点二米,从东南方向来,会让子弹偏右七厘米;温度过低导致子弹初速下降,弹道下坠量增加五厘米;湿度和气压对弹道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综合测算,瞄准点需要比目标的实际位置向左上调十二厘米,才能确保子弹精准命中。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用红笔密密麻麻记着之前狙击的弹道数据,快速翻到零下四十度以上的页面,确认自己的测算没有偏差 —— 这是他从北平带来的笔记本,原本用来记数理化公式,现在成了狙击测算的 “秘籍”,上面还贴着李大妈缝的蓝布补丁,每次摸到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温度。
“目标要转身了!” 孙二牛的声音带着紧张,空冥感知里,目标调试完电台,果然转过身来,伸手去拿身边的狙击步枪,胸口正对着狙击位的方向,露出了破绽。王卫国的呼吸瞬间调整为腹式呼吸,每分钟保持在六次,心跳平稳到每秒一次,指尖轻轻搭在扳机上,没有丝毫颤抖 —— 空冥状态下,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扳机的阻力,预判到扣动时的后坐力,甚至能 “看到” 子弹从枪膛射出后,穿过冷空气时留下的细微轨迹。
就在目标手指即将触碰到狙击步枪的瞬间,王卫国扣动了扳机。
“砰!”
枪声被松树林和风雪双重掩盖,只发出一声沉闷的钝响,像积雪压断枯枝的声音。子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穿过四百二十米的严寒空气,精准命中目标的胸口 —— 比测算的瞄准点偏差不足一厘米,完美抵消了风速和温度带来的影响。目标身体猛地一震,手里的电台掉在雪地里,发出 “滋滋” 的电流声,他低头看了看胸口渗出的鲜血,眼睛里满是震惊和不甘,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就缓缓倒在雪地里,身体很快被飘落的新雪覆盖。
“中了!” 孙二牛兴奋地攥紧拳头,又赶紧捂住嘴,怕发出声音引来美军巡逻队。
王卫国没有丝毫松懈,空冥感知快速扫描周围:美军阵地里的士兵还在各自忙碌,有的在煮咖啡,有的在擦拭武器,显然没发现远处的狙击声;碉堡里的机枪手正靠在枪托上打盹,没有任何异动。他低喝一声:“撤!按预定路线走,二牛你扫脚印,大勇你断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