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劝董卓早定废立,董卓遂设宴集公卿,令吕布领甲士侍卫。太傅袁隗及百官皆至,酒过数巡,董卓按剑道:“今上暗弱,当依伊尹、霍光故事,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不从者斩!”
群臣惶怖,中军校尉袁绍挺身斥:“今上无过,汝废嫡立庶,乃谋反也!” 董卓怒抽剑:“天下事在我!谁敢不从?视我剑不利否?” 袁绍亦拔剑:“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二人剑拔弩张。
李儒急阻:“事未定论,不可妄杀。” 董卓知袁氏势大,未令吕布动手。袁绍提剑辞出,悬节东门奔冀州。董卓转向袁隗:“汝侄无礼,看汝面恕之。废立之事如何?” 袁隗答:“董公所见极是。” 董卓喝令:“敢阻者以军法从事!”群臣皆应从。
宴罢,董卓问周毖、伍琼:“袁绍此去若何?” 周毖道:“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若追之必反。不如赦其罪,拜为郡守,可安其心。” 伍琼亦附议,董卓从之,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迁延两月,时入七月底。八月朔日,董卓请少帝登嘉德殿,大会文武。董卓拔剑高声:“天子暗弱,宜废立。” 李儒读策文:“废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何太后还政。”
读罢,董卓叱令扶少帝下殿,解玺绶,令其北面长跪;又命何太后去服待罪。少帝与太后抱哭,群臣悲愤。忽有尚书丁管怒喝:“贼臣董卓,敢行篡逆!” 挥笏砸向董卓,被武士拿下。董卓令斩之,丁管骂不绝口,至死不屈。
董卓遂扶陈留王刘协登帝位(即汉献帝),改元初平。自号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命将何太后、弘农王及唐氏迁永安宫,封锁宫门,威势煊赫,权倾朝野。
时李儒劝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举荐大儒蔡邕。董卓素闻邕名,遣使徵召。蔡邕耻与卓为伍,固辞不就。董卓怒,以 “不来则灭族” 相胁,蔡邕无奈,只得应召而至。
董卓见蔡邕,大喜过望,降阶相迎,礼遇甚隆。一月之内三迁其官,拜为侍中,待之愈发亲厚。
为结好袁家,董卓加封袁氏门生御史中丞韩馥为冀州牧,以辖袁绍;又上表荐袁术为后将军。袁术不愿依附,惧祸逃往南阳,屯兵鲁阳。
表面文章既毕,董卓愈发肆无忌惮,每夜入宫奸淫宫女,竟宿龙床。
时弘农王刘辨与何太后、唐妃困居永安宫,衣食匮乏,母子终日泣涕。李儒献计董卓:“可遣弘农王就藩,再以鸩酒毒杀,绝群臣望,如此可固汉帝(刘协)之位。” 董卓从其计,未几,刘辨母子及唐妃皆于弘农王宫被鸩杀。
越骑校尉伍孚痛恨董卓残暴,暗藏短刀于朝服内,欲伺机行刺。一日,董卓入朝,伍孚趁近前之机拔刀直刺。董卓力大,双手擒其腕;吕布自旁跃出,扑倒伍孚。
董卓怒问:“何人唆使汝谋反?” 伍孚瞋目大喝:“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滔天,人人得而诛之!吾恨不能车裂汝以谢天下!” 董卓怒不可遏,命左右将其凌迟处死。伍孚至死骂不绝口,董卓自此出入必带甲士护卫。
东郡太守桥瑁伪作三公檄文,传布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朝中公卿遭卓迫害,无力自救,望各州郡兴义兵解国难”。
袁绍身为四世三公之后,又有诛宦、抗卓之名,桥瑁特将檄文送与袁绍。冀州牧韩馥见人心归附袁绍,恐其危及自身,常遣从事守袁绍府门,限其行动,袁绍虽任渤海太守,实同虚设。
韩馥得檄文,召部属议:“今当助袁氏,还是助董氏?” 治中从事刘子惠愤然起曰:“兴兵为国家,非为袁、董二氏!” 韩馥语塞,面露愧色。迫于时势,韩馥不敢再阻袁绍,任其赴渤海就职,且表支持讨董。
檄文传至长沙,太守孙坚早闻董卓废立之罪,久有讨卓之意,然麾下仅万余人,又无诏命,徒自愤懑,无计可施。恰于此时,袁术自鲁阳致书,邀其共举义兵。
孙坚得书,急欲起兵会袁术,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府库粮草仅够万人支两月,难济久战,即便收尽长沙赋税,仍有不足。孙坚忽念及“邻郡”豫章太守李虺,欲往借粮。自芦溪一会后,孙坚已改对李虺之见,视其为豁达之士,前隙皆为误会。
为表诚意,孙坚决亲往豫章拜访。时孙策往庐江寻访周瑜,不在临湘,孙坚遂携祖茂同行,留孙静、吴景主持郡事,黄盖、孙贲操练兵马。
李虺早在五月底便已出黄河抵青州。原来,接应其之两艘楼船,本是运送最后一批青州百姓船队中的动力船。
周泰率船队至青州时,马忠已快马先到两日。二人议定先往接应李虺,遂拆分船队,驾两艘动力楼船北上,接李虺后复归青州,再将楼船与大船衔接,载黄巾百姓往豫章进发。
抵豫章时,李虺首闻喜讯 —— 己身为人父。自去年八月得知王洁有孕,至今已近一年。李虺离豫章赴雒阳时,王洁孕肚已大,本欲待其生产后再行,然产期迁延,只得先行。未料其离豫章后,王洁便诞下一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谋杀三国精编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谋杀三国精编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