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唤出小卒:“此人见证你得玺,敢否认?” 孙坚见小卒,怒拔剑欲斩,袁绍亦拔剑:“汝斩此人,即欺我也!” 袁术恐二人相斗于孙坚营中吃亏,急劝袁绍暂退,待与众诸侯商议再作计较。袁绍醒悟处境危险,恨恨而去。
归途之中,袁绍谋曰:“孙坚归阳城,当遣兵断其粮草;再书告刘表,令其于荆州截杀孙坚。” 袁术欲夺玉玺,恐孙坚为袁绍所杀,暗思通消息与孙坚。未料袁绍中途遣人送书九江太守周昂,令其攻阳城,周昂乃袁氏门生,时恰在颍川附近。
袁绍返虎牢关,见营中景象大变:乔瑁大营焦黑,尸骸遍地;刘岱营空无一人;张邈营寨完好,兵马粮草皆无。问鲍信方知:
刘岱、鲍信追击董卓败于吕布,刘岱恨乔瑁拒不出兵相助。归营后,以议事为名诱杀乔瑁,袭其大营,收编部众,焚营后回兖州。张邈见乔瑁被杀,恐祸及自身,携兵马粮草逃归陈留。
袁绍闻之大怒,联盟本已兵损,今又失三家诸侯,余者或兵残或观望,已难成事。正郁闷间,孔融、王匡来见,袁绍急召入帐议事。
袁绍问:“文举、公节二位前来,有何见教?” 孔融与王匡对视苦笑,答曰:“本初,今公山杀元伟收其部众而去,孟卓恐遭其害,亦仓皇遁走。融部下折损过半,已无力再战,特来请辞,归北海整饬兵马政务。”
袁绍不敢强留,孔融乃孔子后裔、当世大儒,士族名望极高,恐得罪于他。转头问王匡:“公节莫非亦要离去?” 王匡叹曰:“吾本欲助本初,奈何兵损殆尽,久留恐难自保,愿归河内休养生息。” 袁绍与王匡有旧,共事多年,只得应允。
自此,讨董十三路诸侯:孙坚匿玺而去,孔伷病逝,乔瑁被杀,刘岱、张邈、孔融、王匡相继离去,已失六家。袁绍欲讨孙坚,唯余韩馥、张杨、袁遗、鲍信及袁术可用。其中鲍信兵残,韩馥势弱,仅张杨、袁遗有战力,袁术则出工不出力。
袁绍自忖:以袁氏兄弟、张杨及颍川周昂之力,足可敌孙坚。遂召四人议事,慷慨道:“孙坚得传国玉玺匿而不献,实为逆贼!吾已令周昂攻其阳城,恐其势单,今议出兵讨之,稚叔、伯业、公路随吾攻阳城,文节、允诚守虎牢关为后援。” 张杨、袁遗虽不情愿,只得领命。
殊不知,袁术已暗遣人报孙坚:“袁绍令周昂攻阳城,可暂往鲁阳屯驻避锋。” 韩馥与鲍信各怀异心:韩馥恐袁绍侵冀州,鲍信忧济北国遭黄巾袭扰,二人趁夜弃关归乡。历时一载、耗兵十余万的讨董之战终落幕,诸侯混战时代开启。
孙坚应变
孙坚引兵返阳城,半途遇袁术信使。信使禀曰:“袁绍表周昂为豫州刺史,起兵攻阳城,特劝将军暂往鲁阳避锋。” 孙坚大怒:“袁本初安敢欺我!” 然思及粮草与局势,暂纳其言,待信使去后,冷笑曰:“袁术亦觊觎玉玺,欲困我于鲁阳!”
周瑜进言:“袁术实图玉玺,若往鲁阳必遭牵制。不如渡颍水攻郏县,先破周昂夺其粮草,再取鲁阳收袁术物资,经南阳归长沙,方为上策。” 孙坚然之,率军渡颍水奔郏县。
兵至阳关,斥候报:“周昂军正于阳翟附近准备渡河。”
周瑜闻报笑曰:“伯父,此正可半渡而击,尽夺其粮!周昂纵欲回援,亦无力矣。” 孙坚大笑:“贤侄之策,妙哉!”
遂率孙策、黄盖沿颍水疾驰向阳翟。至城东,果见周昂军分两桥渡河,已过半数,粮草辎重尚在岸边待渡。孙坚见粮,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孙策、黄盖左右夹击。未渡河之军猝遭突袭,阵型大乱,溃散奔逃。
周昂在对岸见后军倾覆,急令已渡河兵马回援。周瑜随后赶到,令纵火焚桥,以箭射杀近岸敌军。周昂隔河相望,眼睁睁见部众被歼、粮草尽失,无可奈何。孙坚杀散残兵,从容收拾战场,携辎重缓缓西行。周昂无粮可归,只得率渡河残部继续向阳城进发,欲向袁绍借粮。
孙坚得粮草后,西经襄城,渡汝水,过父城,往鲁阳而去。
李虺年余来留心讨董战事,闻华雄为孙坚所斩,抚额蹙眉自语:“叶雄本在上饶屯兵,何以被孙坚所杀?岂会自往送命?想必是吾昔日臆断有误。”
盖李虺初遇叶雄于关羽山寨,见其武艺能压制持劣矛之关羽,遂主观倾向其为史之名将,未及细辨。实则 “华雄” 与 “叶雄” 之名,古雅言中读音迥异:“华” 近 “娃”,“叶” 近 “摄”,后世雅言胡化,读音愈远,虽字形略似,实无重叠。
且华雄为都督,位同方面军统领;叶雄为都尉,仅边郡、王国小职,与州之校尉(如幽州邹靖)相差甚远。二人同为一人之说,不过抄录笔误之猜,无实证支撑。李虺所遇之叶雄,盖为 “都尉叶雄”,与孙坚所斩 “都督华雄”,本是二人。
然于李虺而言,叶雄之重,不在武艺强弱,而在其 “丐帮帮主” 之特殊身份,于己势力至关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谋杀三国精编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谋杀三国精编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