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
许都,司空府的书房之内,烛火跳动,将荀彧的影子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
他面前,堆积如山的竹简文书仿佛一座永远也翻不完的大山。
这些,都是从各地屯田区送来的最新户籍与农事报告。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而屯田,正是丞相治下,国库与军粮的根基所在。
荀彧一向以此为傲。
可今夜,他那双总是从容镇定的眸子里,却凝结着一团化不开的疑云。
他拿起一份来自兖州东郡的文书,手指轻轻敲击着上面一行冰冷的文字。
“新增流民三千一百户,然,多不愿入屯田,宁赴荒僻之地,自行垦荒。”
他放下这一卷,又拿起另一卷来自豫州颍川的。
“流民躁动,私下多有议论北方之事,言语间,颇为向往。”
一卷,又一卷。
相似的报告,如同雪片一般,从所有靠近黄河的郡县传来。
一个荒谬,却又无比清晰的现象,摆在了他的面前。
那些从战乱中逃出来的流民,那些本该对官府的收容与一碗饭食感恩戴德的饥民,竟然开始“挑剔”起来。
他们宁愿去啃那些无人问津的硬骨头,也不愿进入曹军管辖下,有吃有住,安稳有序的屯田区。
为什么?
荀彧百思不得其解。
他放下竹简,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纸上得来终觉浅。
他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 * *
第二日,天还未亮。
荀彧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色布袍,带着两名护卫,悄然来到了许都城外的流民安置点。
这里,与其说是安置点,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充斥着绝望与麻木的棚户区。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腐与排泄物混合的难闻气味。
无数面黄肌瘦的流民,蜷缩在简陋的窝棚里,眼神空洞,像一群等待死亡的牲口。
一名负责登记的吏员,正不耐烦地用鞭子驱赶着拥挤的人群。
“排好队!排好队!”
“想吃饭就给老子老实点!”
荀彧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默默地走到一个角落,那里蹲着一个正在啃食发黑麦饼的老农。
老农的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一双手,像是干枯的老树皮。
荀彧在他身边蹲下,递过去一个干净的水囊。
“老丈,喝口水吧。”
老农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不信任。
荀彧笑了笑,笑容温和。
“老丈莫怕,我只是路过此地,看你面善,想与你聊几句。”
或许是他的气质与那些凶神恶煞的吏员截然不同,老农的戒心放下了一些。
他接过水囊,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小口,又赶紧递了回来。
“老丈,从何处来啊?”荀彧问道。
“河北,魏郡。”老农的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乡音。
“为何南下?”
老农沉默了。
许久,他才抬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浑浊的眼中,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恐惧,有茫然,还有一丝……向往。
“听说……官军要和北边的李头领打仗了。”
“俺们那地界,就在两军中间,怕……”
荀彧点了点头,这在情理之中。
他又问:“既是逃难,为何不入官府的屯田区?在那里,至少能吃饱饭。”
这个问题,像是一根针,扎破了老农那麻木的外壳。
他突然抬起头,死死地盯着荀彧,声音压得极低,像是在说什么天大的秘密。
“先生,您是读书人,您不懂。”
“屯田,是给官家种地。打下来的粮食,十成里有七八成,要上交。俺们,就是一群替官家养着的牲口。”
这话,让荀彧的心,猛地一沉。
他没想到,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竟能将屯田制的本质,看得如此透彻。
老农左右看了看,确定无人注意,才又凑近了一些,声音里带着一股梦呓般的颤抖。
“可北边……北边不一样。”
“俺从北边逃过来的兄弟说,在李头领的地盘上,分的田,是自家的!”
“自家的!”
老农重复了一遍这三个字,那浑浊的眼睛里,迸发出一种荀彧从未见过的,灼热的光!
“种出来的粮食,除了交一笔固定的‘公粮’,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他说,他活了五十岁,头一回,能吃饱饭!能挺直腰杆做人!”
“先生,您说……”
老农的嘴唇哆嗦着,问出了一个让荀-彧如遭雷击的问题。
“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好地方吗?”
轰!
荀彧的脑子,一片空白。
他感觉自己仿佛被一道无形的惊雷,从头到脚,劈得外焦里嫩!
他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个老农,看着他眼中那份最原始,也最炙热的渴望,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他终于明白了。
他全明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