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争论仍在不休,大臣们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王翰林心中焦急,却又强装镇定,思考着下一步对策。而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身着蟒袍的老臣缓缓从后排走出,他目光如炬,扫视众人,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他,不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会对辰逸的文章作何评判。
这位老臣名叫徐正卿,乃三朝元老,一生刚正不阿,在朝中威望极高。他缓步走到朝堂中央,从袖中取出辰逸文章的抄本,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大人,老夫近日也仔细研读了这辰逸的文章。”他的声音虽略显苍老,却沉稳有力,在寂静的朝堂上清晰可闻。
“这文章,初看确有创新之处,其中观点与传统科举文章有所不同。但细细品味,其立意皆是为了我大楚王朝的科举制度能更加完善,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并无不妥之处。”徐正卿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挥动手中的抄本。
大臣们听闻,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听到徐正卿的话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徐大人所言极是,辰逸这文章,虽大胆创新,却也是为了国家着想。”一位年轻的大臣率先附和道。
“是啊,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而忽略了文章中的闪光点。”又有几位大臣跟着说道。一时间,赞同徐正卿观点的声音在朝堂上此起彼伏。
王翰林心中大惊,他没想到徐正卿竟会站出来支持辰逸。他急忙上前一步,说道:“徐大人,这辰逸文章思想激进,若开此先例,恐会扰乱科举正统,还望大人三思啊!”王翰林脸上堆满了焦急之色,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徐正卿目光如电,直视王翰林,说道:“王翰林,科举正统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如今大楚面临诸多挑战,科举制度也需与时俱进。辰逸这文章,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徐正卿的话语掷地有声,让王翰林一时语塞。
随着徐正卿的发言,朝堂上的局势开始朝着有利于辰逸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出来表达对辰逸文章的认可,他们纷纷表示,应该给辰逸一个公正的评判。
“陛下,臣以为,辰逸文章虽有创新,但并无过错,应按照正常流程进行阅卷,选拔人才不应拘泥于形式。”一位大臣向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进谏道。
皇帝微微点头,目光在大臣们身上一一扫过,说道:“徐爱卿所言有理,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大事,不可因循守旧。但也需谨慎对待,确保公平公正。”皇帝的声音威严而沉稳,在朝堂上回荡。
殷佳璐在宫外听闻朝堂上的变化,心中大喜。她知道,徐正卿的支持对辰逸来说至关重要。“看来,局势终于开始好转了。”殷佳璐喃喃自语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而此时的辰逸,虽身在府中,却也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朝堂上的消息。他心中感慨万千,对徐正卿充满了感激。“徐大人此举,实乃大恩,日后若有机会,定当报答。”辰逸握紧拳头,暗暗发誓。
朝堂上,支持辰逸的大臣们与王翰林等人仍在争论,但此时的王翰林,明显底气不足。他看着局势逐渐失控,心中又气又急,却又无计可施。
“哼,王翰林,你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辰逸文章的价值,岂是你能随意诋毁的。”一位支持辰逸的大臣毫不客气地指责道。
王翰林脸色铁青,心中暗自盘算着对策。他知道,今日之事,若不能挽回局面,自己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此事还未尘埃落定,诸位大人也不必过早下结论。”王翰林强装镇定地说道。
然而,大多数大臣已经被徐正卿的观点说服,他们不再理会王翰林的反对。朝堂上,支持辰逸文章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争论逐渐接近尾声。皇帝见大臣们意见已逐渐统一,便说道:“既然如此,礼部便按照正常流程继续阅卷,务必做到公平公正,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学子。”
大臣们纷纷跪地领命。至此,朝堂上关于辰逸文章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局势朝着有利于辰逸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当大臣们陆续走出朝堂时,王翰林看着那些支持辰逸的大臣们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怨毒。“哼,此事不会就这样结束的,我定要想办法阻止辰逸。”王翰林低声自语道,随后带着一脸的不甘,匆匆离去。
而此时的辰逸,虽然还未完全摆脱困境,但朝堂上的这一变化,无疑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深知,接下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有信心,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众人的支持,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殷佳璐回到殷家府邸后,立刻将朝堂上的消息告诉了家人。殷家众人听闻后,也都松了一口气。“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殷佳璐的父亲欣慰地说道。
“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王翰林等人肯定不会就此罢休,我们还需继续留意他们的动向。”殷佳璐提醒道。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