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福的前锋营已初见雏形。
这让朱棣心里总算是有了些许底气。
军队的骨架刚刚立起,血肉却还未填满。
他随即召来后勤主官,一个姓钱的文官。
“钱主事。”朱棣开门见山,“营中的粮草,还够用多久?”
钱主事翻开一本厚厚的账册,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躬着身子,声音压得很低:“回殿下,已经……见底了。”
“全军恢复操练后,每日的消耗是个骇人的数字。”
“府库里的存粮,最多还能再撑五天。”
五天。
朱棣的指节在桌案上轻轻敲了两下,停住了。
十几万大军,五天之后就要断粮。
“催粮的文书,发回京城没有?”他声音很平,听不出喜怒。
“发了,发了!”钱主事连忙回道,“殿下您抵达永平府的第三天,下官就用八百里加急送出去了!按理说,京城的批复早就该到了!”
朱棣挥了挥手,让钱主事退下。
他的心里一沉,知道问题恐怕就出在“京城”这两个字上。
……
与此同时。
那封盖着燕王朱棣大印的八百里加急文书,正摆在数千里之外,南京东宫的书房里。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皇太孙朱允炆捏着那份文书,指尖微微泛白。
“两位先生,这可如何是好?”他望向自己的心腹老师,詹事府詹事黄子澄和侍讲学士齐泰。
“四叔在信中说,前线军粮告急,十几万大军旦夕之间便有断炊之危,请朝廷速拨一百万石军粮,以解燃眉之急!”
齐泰接过文书看了一眼,眉头也皱了起来:“一百万石,燕王殿下的胃口着实不小。”
一旁的黄子澄却纹丝不动。
他没有去看文书,而是缓步走到墙边挂着的大明疆域图前,目光落在了北平与辽东的位置上。
“殿下,”黄子澄缓缓开口,“您担心的,是军粮不够吗?”
“自然是!”朱允炆急道,“国库为耿炳文将军北伐已消耗巨大,如今江南又发水患,哪里还能轻易调出一百万石粮食?”
“不。”黄子澄摇了摇头,声音里带着一种文人特有的冷静,“殿下,您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粮草,而是燕王这个人。”
朱允炆愣住了:“黄先生此话何意?四叔此次为国平叛,正是我朱家天下的擎天之柱。”
“擎天之柱?”黄子澄冷笑一声,“殿下莫要忘了,蓝玉是心腹大患,可燕王,亦是肘腋之忧。”
他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分析道:
“蓝玉叛乱,说到底是个武夫勋贵被逼造反,乃癣疥之疾,只要我大明根基不乱,早晚能平。”
“可燕王不同。”
“他是我大明最强的藩王,手握燕山三卫,常年与北元作战,在军中威望极高,此人雄才大略,野心勃勃!”
黄子澄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
“如今,皇上让他总领北方军务,还将耿炳文十几万败军交给他收拾,您想,若是让他顺顺当当地得到朝廷全力支持,再轻轻松松地灭了蓝玉,会是何等景象?”
“届时他将手握数十万百战精兵,身负平定天下之不世奇功,威望之盛,怕是连您,都要避其锋芒!”
“到那时,他若是在北平振臂一呼……殿下,您觉得,这天下...?”
朱允炆手一抖,那封文书飘然落地。
他怎么没想到这一层!
他只想着赶紧灭了蓝玉这个叛贼,却忘了身边还卧着一头更可怕的猛虎。
齐泰俯身捡起文书,补充道:“子澄兄所言极是。自古功高震主之将,与拥兵自重之藩王,皆为朝廷大患。如今两者合二为一,集于燕王一身,此乃国朝大不幸。”
朱允炆六神无主:“那……那依两位先生之见,该当如何?难道不给燕王叔发粮草?可若因此耽误平叛,皇上那边……”
“不,粮草当然要给。”黄子澄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但怎么给,何时给,给多少,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
他走回桌案前,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朱棣的信。
“殿下,如今之计,非是助燕王速胜,而是要令其与蓝贼久战、苦战,最好是两败俱伤。”
“此为上策。”
“这……”朱允炆有些犹豫,“这般做法,陷忠臣于险地,怕是……不妥。”
“殿下!”黄子澄加重了语气,“此非臣等私心,乃为殿下,为我大明万世江山计!燕王是虎,蓝玉是狼,如今虎狼相争,我们何必急着帮猛虎咬死饿狼?何不坐山观斗,待其两败俱伤,我们再出山收拾残局?”
齐泰立刻附和道:“子澄兄此乃老成谋国之言,殿下切不可妇人之仁。此事操作起来也并不难。”
他凑近一步,压低了声音:“我们不必公然回绝。户部只需回文,言说江南水患、漕运不畅、国库空虚,需要时间筹措即可。军粮嘛,可以给,但不能一次给足,十天运一批,每次只给三五万石,让他饿不死,也吃不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洪武末年:我,蓝玉,屠龙请大家收藏:(m.20xs.org)洪武末年:我,蓝玉,屠龙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