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句“说来听听”,让暖阁内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朱允炆的心跳得厉害。
这是他第一次,在如此重大的国事上主动开口。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身旁的黄子澄,老师鼓励的眼神让他稍稍定了定神。
来之前,黄老师已经与他仔仔细细地推演过今日的局面。
“第三条路”,正是黄子澄教给他的破局之法。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显得平稳。
“回皇爷爷的话,孙儿以为,齐大人和黄大人所言皆有道理。”
“四叔屯田之请,全然不准,确有逼反北方大军之险。”
“可若是全然准了,又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龙榻上的反应。
朱元璋面无表情,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没有打断的意思。
朱允炆定了定神,继续说道:“所以孙儿在想,我们……可不可以也‘恩准’四叔屯田?”
“但这个‘恩准’,是有条件的。”
“哦?”朱元璋的身体微微前倾。
这一点细微的动作给了朱允炆莫大的鼓舞。
“皇爷爷,我们可以下旨,同意四叔在北方军屯。但在圣旨里,要明确地给他划定区域,限定规模。”
“譬如,只准许他在永平府、河间府一带的几处官属荒地开垦,而不是任由他将整个北境都变成燕王府的屯田区。”
“如此,既给了四叔颜面,解了北方大军的燃眉之急,也堵住了他继续叫苦的嘴。”
“同时又将他屯田的规模,控制在我朝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至于让他骤然坐大。”
听到这里,跪在一旁的齐泰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许。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折中之策。
朱元璋依旧面无表情,像一个极有耐心的猎人,等待着猎物自己走进陷阱。
朱允炆见状,胆子更大了一些。
“皇爷爷,这只是第一步。”
“为进一步掌控屯田之事,孙儿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说。”朱元璋的语气依旧简短。
朱允炆咽了口唾沫,说道:“孙儿以为,我们可在圣旨中明确,燕王屯田所出之粮,名义上依旧是我大明的官粮、我朝的军粮!”
“所有屯田土地都要在户部登记造册,每年产出多少,消耗多少,都要有详细账目,按时上报兵部和户部!”
“最后,必须由朝廷统一调拨!”
“他朱棣,只有屯田之权、管理之权,而没有最终的处置之权!”
“这粮到底该怎么用,该给谁,最终还得是皇爷爷您说了算!”
这番话说完,就连一旁的黄子澄也在心里暗暗叫了声好。
皇太孙学得很快。
这一招,直接从法理上锁死了朱棣拥粮自重的可能。
你想种地?可以。
你种得越多,朝廷的官仓就越充实。
你不过是替朝廷种地的一个“大佃户”罢了。
土地与粮食,最终都姓朱,属于他朱家天子!
朱元璋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丝极淡的弧度。
他看着自己的孙儿,眼神里流露出一种陌生的情绪。
允炆,似乎真的长大了。
虽然还稚嫩,但这套帝王心术,已经学到了几分火候。
他知道,这些话多半是黄子澄教的。
但知道学,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说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长进。
然而,那丝笑容一闪而逝。
皇帝依旧没有开口。
因为他知道,这“第三条路”,还缺少最关键的一环。
谁去执行?
谁去监督?
圣旨写得再好,规矩定得再死,可山高皇帝远,朱棣若阳奉阴违,你又奈他何?
就在此时,跪在地上的黄子澄仿佛算准了皇帝的心思。
他恰到好处地抬起头,开口补充道:“陛下,太孙殿下所言,高瞻远瞩,实乃老成之谋。臣斗胆,为殿下的计策再添一笔,或可使其更为周全。”
“讲。”朱元-璋的语气缓和了不少。
黄子澄叩首道:“陛下,为彰显皇恩浩荡,也为能将屯田事务牢牢握于掌中,陛下大可不必只下一道圣旨。”
“您还可以,再派一个人过去。”
“派人?”朱元璋的眉毛挑了一下。
“正是。”黄子澄压低了声音,“陛下可从宫中,挑选一位经验老到、精通算计且对您忠心耿耿的内官,前往永平府。”
“不是作为监军。”黄子澄连忙解释道,“而是作为您派去的‘屯田帮办’、‘巡视天使’!”
“名义上,是去为燕王分忧,协助他处理繁杂的屯田事务。”
“可实际上,他就是陛下您安插在燕王身边的一双眼睛,一双手!”
这番话,如同最后一块拼图,补全了整个计划。
朱元璋原本浑浊的双眼骤然一亮。
好!好一个“屯田帮办”!
这步棋实在太妙。
这是给朱棣的屯田大计,套上了两层枷锁。
第一层,是法理的枷锁,那道写满条条框框的圣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洪武末年:我,蓝玉,屠龙请大家收藏:(m.20xs.org)洪武末年:我,蓝玉,屠龙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