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咸带来的“引路香”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虽未激起滔天巨浪,却在慈济堂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漾开了持久而坚定的涟漪。那截暗沉如铁、散发着独特草木清香的木条,被林玄用油纸层层包裹,珍而重之地贴身收藏。它不仅仅是一个联系的信物,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他们并非孤立无援,在这对抗无边黑暗的征途上,哪怕只有一丝微弱的星光,也足以照亮前行的勇气。
巫咸的告诫——“积蓄力量”、“唤醒同道”——成为了济世盟新的行动纲领。慈济堂这座曾饱受瘟疫摧残、如今在废墟中顽强重生的医馆,成为了这股新生力量汇聚与壮大的核心。
苏沐雨,这位温婉而坚韧的女医师,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组织才能与亲和力。她将林玄部署的任务细化、落实,井井有条。
* **“安魂宁神散”的分装与保管:** 她亲自动手,选用最上乘的细瓷小瓶,内衬柔软绸布,将巫咸所赐的珍贵药散分成绿豆大小的份额,精心封装。每个小瓶都贴上特制的标签,注明用法与禁忌。这些瓷瓶被存放在诊室最深处、一个由张清远加持了简易辟邪符文(用朱砂绘制)的小型樟木箱中,钥匙由她和林玄各执一把。这是最后的保命底牌。
* **情报网络的编织:** 苏沐雨深知情报的重要性。她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慈济堂救治灾民积累的深厚人望。那些曾受惠于慈济堂、心怀感激的流民、行脚商贩、甚至是镇上一些消息灵通的底层居民(如茶馆跑堂、更夫),都成为了她无形的眼线。她通过阿芷和一些机灵的学徒(如新来的小豆子),以“关心大家安危”、“提防瘟疫复发”、“留意可疑外乡人”等名义,与他们建立联系,用粮食、简单的伤药或仅仅是真诚的关怀作为交换,收集着柳溪镇及周边关于“古怪祭师”、“生面孔邪修”、“举止异常者”乃至“夜间异响”、“牲畜离奇死亡”等零散信息。这些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每日汇总到苏沐雨手中,由她初步筛选整理。
* **香药的研制与药材储备:** 这是张清远的主战场,苏沐雨全力配合。她调动慈济堂有限的财力,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私蓄,通过金万三留下的渠道和那些行脚商人,不计成本地搜购张清远所需的阳性药材:品质上乘的雄黄、陈年艾绒、雷击桃木心(虽稀少但重金求购到一小块)、烈阳朱砂、菖蒲根、苍术等。药库迅速充实起来,浓郁的药香几乎成了慈济堂新的标志性气味。张清远则如同着了魔一般,整日泡在药房里,参考着“安魂宁神散”那奇特的安定气息(他不敢直接分析药粉,只能感受其散发的气韵),结合他浩如烟海的经方知识,反复试验配伍、调整比例、优化炮制方法。他不再拘泥于“治病”,而是追求“驱邪”、“安神”、“固守正气”的效力最大化。一批批试验性的香锭、药囊、熏香被制作出来,虽然效果远不及巫咸的药散,但胜在可以量产,为普通人和低阶修士提供一层基础的防护。
张清远的变化是显着的。曾经那个眼高于顶、只认经典条文的经方派传人,此刻心甘情愿地留在了慈济堂,成为了坐诊的主力之一。他放下了身段,每日在诊室接待络绎不绝的病患。面对普通的风寒暑湿、跌打损伤,他深厚的经方功底和严谨的辨证施治,效果显着,赢得了病患的信任。而面对那些可能带有邪秽侵扰迹象的疑难杂症(如莫名惊悸、噩梦连连、伤口久溃不愈等),他也不再武断排斥,而是会仔细询问症状、观察气色、切脉感知,并与林玄或秦越人交流看法,尝试结合他们提供的辟邪药囊或熏香进行辅助治疗。他的医术在实践与交流中变得更加圆融,心性也沉稳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吝啬于教导。诊余时间,他会主动召集慈济堂新收的学徒,讲解基础药性、脉象辨识、经方配伍原则,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他那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治学态度,反而为这些年轻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慈济堂的名声,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波纹在柳溪镇及周边地区迅速扩散。
* **“神医圣手”之名:** 柳溪镇瘟疫的力挽狂澜,黑石城(虽结果复杂但救人无数的事迹也悄然传开)的惊险救援,加上秦越人在本地救治疑难杂症时展现的神乎其技的针术,林玄那温和仁厚、导引安抚病患的独特气质,使得“慈济堂有神医坐镇”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仅是柳溪镇本地的居民,连周边饱受疫病、灾荒困扰的村落镇甸,都有病患慕名而来,跋山涉水,只为求一线生机。
* **“仁心仁术”之誉:** 苏沐雨温婉细致、视病患如亲人的态度,慈济堂对贫苦病患的减免甚至无偿救治,以及推广的简易导引术和防疫药汤,让“慈济堂”三个字在底层民众心中成为了“仁善”与“希望”的象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在灭世前当神医请大家收藏:(m.20xs.org)在灭世前当神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