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可见不少虔诚的香客,三步一叩,九步一拜,神色庄重而安然。亦有青衣布履的道人,背负行囊,手持竹杖,步履从容,眼神澄澈。他们的安然与辛诚二人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行至半山腰一处较为开阔的平台,只见云海翻腾,气象万千。一位早已在此等候的灰袍道人迎了上来。这道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温润通透,气息绵长深远,显然修为不俗。他打了个稽首,语气平和无波:“福生无量天尊。二位施主,贫道清虚,奉师祖之命,特在此相候。”
师祖?辛诚与沈青棠心中皆是一震,对视一眼,难掩惊诧。他们此行颇为隐秘,并未提前通报,远在紫霄宫静修的张三丰张真人,竟似早已料到他们会来?这等未卜先知之能,已近乎神通。
清虚道人似看出他们心中波澜,微微一笑,如清风拂过水面,却不作解释,只是侧身引他们至一旁古松下的石凳稍坐,缓声道:“师祖近日于后山坐忘峰静参玄机,不便亲见外客。然知二位远道而来,心有滞碍,特命贫道转述一言,或可解尔等之惑。”
辛诚闻言,立刻收敛心神,肃然起身,对着清虚道人,亦是对着那云雾深处不可见的坐忘峰,深深一揖,语气诚挚:“请道长赐教。”
清虚道人目光掠过辛诚,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囊,直视其识海中那高速运转、却隐隐透着几分执拗的“无想心域”,以及萦绕其间、如乱麻般的星图谜团与机关轨迹。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玉磬轻鸣,直叩心扉:
“师祖言:‘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短短八字,如同八道惊雷,接连在辛诚的识海深处炸响!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他下意识地重复着这八个字,整个人如遭雷击,僵立当场。脑海中,“无想心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剧烈震颤、翻腾起来!过往对“诚”的所有认知——那“可以说谎,但所言必真”的信条,那凭借超凡心智推演万物、追求绝对“真实”的执着,那将“诚”视为对抗虚伪世界的利刃与铠甲的理念——在这句仿佛蕴含天地至理、大道本源的话语面前,竟显得如此刻意、局促,甚至……有些狭隘与笨拙!
“不勉而中”——真正的“诚”,并非需要刻意去坚守、去努力维持的一种状态或信条,它应是发自本心、自然而然地与“道”相契合,如同日月之行,江河之流,无需丝毫勉强,自能中乎节度。
“不思而得”——也并非依靠无穷的算计、缜密的推演去外界“获取”或“验证”所谓的“真实”,而是当心灵涤尽尘埃,澄澈明净,与天地万物同频共振时,真相便会自然而然地呈现于心,如同明镜照物,纤毫毕现,无需思索强求。
他一直将“诚”视为一种需要主动运用、甚至需要去“战斗”的武器。但张真人的话却仿佛在告诉他,“诚”更是一种本体的状态,一种与宇宙本源相合的境界。当他执着于用“无想心域”去计算、去破解、去追求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时,那种刻意的“追求”本身,或许就是一种背离,反而使他离那更高层面的、浑然天成的“诚”越来越远。
就像这武当山,它不言不语,不竞不争,只是自然地屹立于此,吞吐云雾,涵养万物,便是最大的“诚”,便是“道”的体现。它不需要去向谁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伟岸。
那“北冥星算”,诡秘莫测,操弄星象,预知未来,看似强大无匹,但其根基,是否正是一种对“天道”自然流转的强行干预与扭曲?一种试图将浩瀚星空纳入自身算计的“有为”与“刻意”?而真正的“诚”,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要回归到那种“不勉”、“不思”的自然之道,使己心如同皓月澄潭,方能映照出一切虚妄的本来面目?
一时间,辛诚怔在原地,眉头紧锁,周身气息起伏不定,时而锐利,时而涣散,时而空灵。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认知漩涡中心,过往的基石正在松动,新的天地在眼前若隐若现。他不再去“推演”这八字真言的含义,而是放空自己,任由那大道之音在心湖中回荡、沉淀。
沈青棠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能清晰地感觉到,辛诚身上正在发生某种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那层因智慧过于耀眼而时常包裹着他的、略显冰冷的理性外壳,似乎在缓缓消融,流露出其下更为深邃、温润而充满生机的本质。她虽不能完全领悟那八字真言的全部奥义,但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浩瀚与慈悲,心中对那位未曾谋面的张真人,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清虚道人见辛诚如此状态,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却不再多置一言,只是静静地立于古松之下,身影与山色融为一体,仿佛他也成了这武当山自然的一部分。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只是一瞬,又或许是永恒。辛诚终于缓缓地、极其深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这口气,仿佛将连日来的焦灼、困顿、以及那份过于紧绷的执着,都一并吐了出去。他再次睁开双眼时,眼神已恢复了清明,但那清明之中,却再无半分迷茫与刻意,只剩下一种如同雨后晴空般的通透与沉静,深邃如古井,却又映照着天光云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致诚请大家收藏:(m.20xs.org)致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