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千斤......” 滕德懋喃喃自语,老泪纵横,“陛下,我们有救了!湖广的灾民有救了!”
当画面展示老人九十岁高龄仍在田间工作,最终倒在稻田里的场景时,所有农官都泣不成声。字幕打出老人的名字 “袁隆平”,并注释 “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让人类远离饥饿”。
“袁公......”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哽咽,他缓缓跪倒在地,对着天空深深叩首,“此等救世之能,当为稻神!”
身后的文武百官纷纷效仿,整个钦天监跪倒一片。金色的光芒照在他们的官帽上,映出每个人脸上的泪痕。
“传朕旨意!” 朱元璋站起身,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自今日起,凡种稻之地,必立‘袁公祠’,春耕前需行祭祀之礼!农官需将天幕所示稻种特性记录成册,遍寻天下良种尝试杂交之法!”
“臣遵旨!” 滕德懋叩首领命,额头抵在冰凉的地砖上,却感觉一股暖流从心底涌遍全身。他仿佛已经看到,几年后的大明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枝头,灾民们捧着新米喜极而泣的场景。
*** 与此同时,北宋汴京的惠民河沿岸,流民们正蜷缩在草棚里瑟瑟发抖。
初夏的阴雨连绵不绝,河对岸的官田被淹了大半,灾民们只能靠官府发放的稀粥度日。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将最后一点米汤喂进孩子嘴里,自己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快看天上!” 一个少年突然指着天空惊呼。
所有人都抬起头,只见雨幕中透出金色的光芒,驱散了阴霾。光芒里,一片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稻穗大得像小扫帚,几个农人正用镰刀收割,身后的粮仓堆得像小山。
“那是...... 稻子?” 有老农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景象。他种了一辈子稻子,从未见过如此饱满的谷粒。
画面里,有人用斗量稻子,一斗竟能装下寻常稻子两斗的量。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后来被称为 “天医”)正在给农民讲解,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什么,旁边的字幕写着 “杂交水稻,耐涝耐旱,亩产千斤”。
“亩产千斤......” 妇人怀里的孩子突然开口,他大概是饿极了,把 “千斤” 听成了 “千斤饼”,咽了咽口水,“娘,那是什么?能吃吗?”
妇人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抱紧孩子,对着天空磕头:“求上天垂怜,赐我们一口饱饭吧!”
周围的流民纷纷效仿,跪在泥水里朝着金光祈祷。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他们身上,带着奇异的暖意。
三天后,汴京知府突然带着一队官差来到惠民河沿岸,手里捧着数十袋稻种。“奉天幕所示,此乃改良稻种!” 知府的声音带着激动,“凡愿耕种者,官府提供农具,免三年赋税!”
灾民们将信将疑地接过稻种。这些种子比寻常稻种饱满,外壳带着淡淡的金黄色。在官差的指导下,他们蹚着水将种子播撒在涝后的田里,心里半是期待半是忐忑。
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惠民河沿岸的稻田里,杂交水稻长势喜人,虽然经历了洪涝,却比旁边的常规稻高出许多,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腰。收割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热闹,当斗量出亩产超过六百斤时,整个河岸响起震天的欢呼。
“是天幕赐福啊!” 那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捧着新碾的白米,激动得浑身发抖。孩子抓着一把米粒放进嘴里,甜甜的滋味让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消息很快传到汴梁城,宋真宗下旨将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来年春天,江南的稻田里都插上了这种神奇的稻种,秋收时,各地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粮价暴跌,流民数量锐减。
百姓们不知道袁隆平的名字,只知道是天幕里那位 “稻神” 带来了神稻。他们在田间立起石碑,刻上 “稻神之田” 四个大字,每逢播种前都要焚香祭拜,祈求丰收。
*** 元朝的大都、清朝的江南、秦朝的关中...... 金色的光芒掠过各个朝代的田野,所到之处,农官们跪拜祈祷,百姓们欢呼雀跃。那些在灾荒中挣扎的人们,从画面里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那些致力于农桑的官员,从杂交技术里找到了强国的途径。
在西汉的关中平原,赵过正在改进代田法,看到天幕里的杂交水稻后,立刻带着农官们走遍各地,收集不同的稻种进行试验;在唐朝的江南,陆羽在撰写《茶经》之余,特意加了一章 “稻种改良法”,将杂交水稻的特性详细记录下来;在清朝的湖广,林则徐将杂交水稻技术编入《农政全书》,希望能 “利国利民,永绝饥馑”。
*** 许辰坐在晨光里,看着手机屏幕上疯狂跳动的信仰值,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
【检测到明朝设立 “袁公祠”,信仰值 + 。】
【检测到宋朝杂交水稻亩产翻倍,信仰值 +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