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米?王二郎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画面里的人正把那些装进袋子,孩子们抢着付钱,拿到手就往嘴里塞,吃得眉开眼笑,嘴角都沾着白花花的碎屑。
仙米开花了!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突然喊道,你们看那玉米粒,放进铁罐子里就变成花了!是仙人显灵啊!
周围的人这才注意到,画面里一开始放进铁罐的,分明是些金黄色的玉米粒——这东西去年刚从西域传来,汴京只有少数几家粮铺有卖,因为口感粗糙,除了酿酒很少有人买。可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粗粮竟然能变成如此神奇的吃食?
闻着好香啊......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吸了吸鼻子,仿佛能透过天幕闻到那甜甜的香气,阿爹,我也要吃仙米开花!
她爹是个挑着担子卖菜的汉子,看着天幕里孩子们抢着要的模样,挠了挠头满脸为难。家里刚买了米过节,哪有余钱买这新奇玩意儿?
画面里的(许辰)正举着一袋爆米花讲解:这叫爆米花,用玉米放进特制的机器里,加热加压就能变成这样。不仅好吃,做法也简单,以前在农村很常见,现在成了稀罕物......他咬了一颗在嘴里,咔嚓声清晰可闻,刚爆出来的时候最热乎最好吃,放久了就不脆了。
随着他的讲解,画面放大展示了玉米粒从坚硬到蓬松的全过程,连铁罐子上的压力表都看得一清二楚。最让人惊奇的是,有人往里面放了糖,出来的爆米花就带着甜味;有人放了盐,出来的就是咸香口味,甚至还有人混了些花生、瓜子,爆出来的更是香气扑鼻。
原来如此......王二郎眼睛一亮。他看懂了——这东西不用复杂的手艺,只要有个能加热加压的罐子,再加上玉米粒就行!他虽然不会做那黑铁罐子,但大相国寺旁边就有个打铁匠铺,说不定能仿造出来。
要是我能做出这仙米开花,肯定比糖画好卖!王二郎越想越激动,手里的铜勺都忘了放下。周围的小贩们也都动起了心思,尤其是那些卖零食的,眼睛盯着天幕里的爆米花机,恨不得立刻拆下来研究研究。
就在这时,人群里突然挤出一个胖胖的身影,是街对面卖炊饼的张三郎。他凑到王二郎身边,压低声音道:王老哥,你看那罐子像不像咱们腌咸菜的陶罐?要是把陶罐封严实了,架在火上烧,说不定也能成!
王二郎眼睛更亮了: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半个时辰后,大相国寺后街的铁匠铺里,王二郎和张三郎正缠着铁匠李师傅。
李师傅,您就帮我们打一个!王二郎把刚卖糖画赚的几十文钱拍在铁砧上,就照天幕里那个样子,圆的,带个盖子,能密封严实的!
李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匠人,刚才也看到了天幕,正觉得新奇。他用粗糙的手指摸着下巴,打量着地上的铜钱:那罐子看着简单,其实讲究得很。太薄了不耐烧,太厚了传热慢,最重要的是盖子得严实,不然就炸不开......
您是老手艺了,肯定难不倒您!张三郎递上两个刚出炉的炊饼,您先打个小的试试,要是成了,咱们再做几个大的!
李师傅咬了口炊饼,含糊不清地说:行吧,我试试。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打坏了,钱可不退。
他从墙角拖出一块废铁,抡起大锤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王二郎和张三郎在旁边看着,眼睛都不敢眨,时不时提醒一句:再圆一点......对,就像天幕里那样......
与此同时,张三郎回家翻出了家里腌咸菜的陶罐,洗干净后用黄泥把盖子的缝隙糊死,又找了些干透的玉米(本来是准备酿酒的),在院子里支起个小炭炉,准备先试试土办法。
三郎哥,能成吗?王二郎的小女儿丫丫抱着个小板凳坐在旁边,手里还攥着刚才没舍得吃的半块糖画。
张三郎擦了擦手心的汗,把玉米粒倒进陶罐里,盖紧盖子放在炭炉上,用一根铁棍慢悠悠地转动:应该能成......仙人都说了,就是加热加压嘛......
炭火烧得旺旺的,陶罐渐渐被烧得通红。周围邻居听到动静都跑来看热闹,有好奇的,也有等着看笑话的。
我说三郎,你这是想成仙啊?隔壁卖猪肉的王屠户抱着胳膊笑道,要是把罐子烧炸了,可别崩着孩子!
张三郎心里也没底,手心全是汗,但看着丫丫期待的眼神,还是硬着头皮说:放心,我有数。
又转了半柱香的时间,陶罐已经烫得发红。张三郎深吸一口气,学着天幕里的样子,用布裹住罐口,猛地将盖子对着旁边的竹筐一拧——
一声闷响,虽然没有天幕里那么响,却也吓了众人一跳。黄白相间的烟雾散开后,竹筐里散落着几十颗白白胖胖的东西,虽然不如天幕里的蓬松,却实实在在地了!
成了!成了!王二郎第一个欢呼起来,伸手抓起一颗塞进嘴里,虽然有点焦糊味,却带着玉米的香甜和酥脆,真的能吃!跟天幕里的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