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里的(许辰)对着镜头说:冬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捧着块烤红薯。把红薯扔进炭火里烤,或者像这样用铁皮桶焖,外皮焦脆,里面流心,比蒸着煮着甜十倍都不止。不光好吃,还能当暖手宝,一举两得......
随着他的讲解,画面展示了各种烤红薯的场景:有人把红薯埋在烧尽的炭火里,有人用陶缸子焖烤,还有人直接放在灶膛的余烬里。每种做法都简单得很,不需要复杂的调料,只要有火有红薯就行。
烤着吃......朱元璋喃喃自语,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栏杆,朕怎么就没想过?
他小时候在地主家放牛,饿极了会把土豆埋在火堆里烤,怎么就没试过红薯?大概是那时候连红薯都见不到吧......
画面里的烤红薯被掰开,金黄的瓤里还带着焦糖化的硬块,甜香仿佛能穿透天幕,飘进每个人的鼻子里。城根下的流民们看得直咽口水,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下意识地把冻得发紫的孩子往怀里紧了紧,眼睛却死死盯着天幕里的烤红薯。
陛下!茹太素激动得声音都发颤,这法子好啊!简单方便,百姓一看就会!烤着吃要是真能变甜,肯定没人舍得浪费红薯了!
朱标也点头:而且冬天烧火取暖时顺便就能烤,不费额外的柴火,太适合百姓了。
朱元璋看着画面里被捧在手心的烤红薯,突然想起小时候冻得通红的手——要是那时候能有块烤红薯暖手,该有多好。他转身大步走向楼梯:走,去御膳房!
***御膳房的太监们从没见过皇帝这么急切的样子。
朱元璋直接冲进后厨,指着墙角堆着的红薯:把这个拿去烤!用灶膛的余烬,用炭火,用陶缸,都试试!
御厨们手忙脚乱地忙活起来。有个老厨子经验丰富,取来个粗陶缸,在底下铺了层烧红的炭火,把红薯码在里面,再盖上盖子焖着。另一个小太监则把红薯埋进了灶台的余烬里,用灰烬把红薯埋得严严实实。
朱元璋就站在旁边看着,连朱标递过来的热茶都没顾上喝。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陶缸和灶台,仿佛里面烤着的不是红薯,而是能让百姓过好冬天的希望。
陛下,您小时候......朱标犹豫着开口,他知道父亲少年时吃过很多苦。
朕小时候,能有块烤土豆就谢天谢地了。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那时候觉得,天下最好吃的就是火堆里扒出来的土豆,又面又甜。现在看来,这红薯烤着吃,怕是比土豆还好吃。
约摸一炷香的时间,老厨子掀开了陶缸的盖子。白腾腾的热气涌出来,带着一股从未闻过的甜香——比蒸红薯浓醇十倍,混着淡淡的焦糊味,勾得人胃里直叫。
成了!老厨子用铁钳夹出个红薯,表皮已经烤得焦黑开裂,轻轻一掰就分成两半,里面的瓤金黄金黄的,还冒着细密的热气,看着就比蒸的诱人。
朱元璋接过红薯,烫得赶紧换手,却舍不得放下。他吹了吹,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软糯的口感里带着颗粒感,甜得比蜜还浓,靠近皮的地方还有点焦脆,那股子香甜直往喉咙里钻,暖得人心里发颤。
好吃......朱元璋眼眶有些发热,不是因为烫,而是因为这味道里藏着的朴素幸福,比蒸的甜多了!真的甜多了!
朱标和茹太素也各尝了一块,都忍不住点头称赞:确实好吃!这法子太妙了!
立刻下旨!朱元璋把手里的红薯吃完,连皮都没剩下,让户部和礼部联合发文,教天下百姓烤红薯的法子!就说......就说是仙人传授的冬日暖食之法,让家家户户冬天都能吃上热乎甜美的红薯!
茹太素躬身领命:臣这就去办!还请陛下赐名,这烤红薯叫什么好?
朱元璋想了想,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笑道:暖腹红吧,又暖肚子又红火,吉利。
***三天后,南京城的街头就出现了烤红薯的摊子。
最先行动的是城门口的老兵张屠户,他退伍后没本钱开肉铺,就推着个陶缸子在街上卖烤红薯。缸子是从乡下收来的旧水缸,锯掉半截,底下铺着炭火,上面码着红薯,盖着厚厚的棉被保温。
暖腹红!暖腹红!仙人传的法子,烤红薯嘞!张屠户扯开嗓子吆喝,陶缸掀开的瞬间,甜香飘出老远。
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尤其是听过天幕的百姓,都好奇地围上来。
这就是仙人说的烤红薯?
给我来一个!要那个焦皮的!
多少钱一个?
张屠户手脚麻利地收钱递红薯,看着大家捧着红薯暖手、吃得眉开眼笑的样子,心里比自己吃了还甜。他这摊子一开,旁边卖糖画的、炸丸子的都眼热起来,纷纷学着支起陶缸子,南京城的街头很快就飘满了烤红薯的香气。
最让人感动的是粥棚前的场景。官府按照朱元璋的旨意,给流民们发了红薯,还架起大陶缸教他们烤着吃。流民们围在缸子旁,看着红薯在炭火里慢慢变熟,捧着滚烫的烤红薯,一边哈气一边狼吞虎咽,不少人吃得热泪盈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