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固本培元”战略,如同一道清晰的指令,开始自上而下地重塑帝国的运行轨迹。喧嚣的扩张步伐暂缓,帝国的巨轮调整航向,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向内部那些支撑国力的深层结构。
鞍山钢铁基地,昔日炉火日夜不息的喧嚣场景有所改变。三号高炉区域被完全隔离,来自帝国工部和大连造船厂的顶尖工程师与老师傅们齐聚于此,围绕着那庞大的炉体进行彻底的检测与修复。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修补,而是一次全面的技术升级。根据格物院冶金所提供的最新图纸,炉体内衬将更换为更耐高温的新型耐火材料,送风系统和热交换器也将进行改造,以期在修复后能提升至少百分之十五的冶炼效率,并降低能耗。帝国的工业心脏,正在一次阵痛中,为下一次更强劲的搏动做着准备。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打响。工部派出的勘探队,沿着黄河堤岸进行着地毯式的勘察,标记出每一处隐患点。随后,由地方征调的民夫与专业的工程兵部队协同作业,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堤防加固工程。不仅仅是堵塞管涌、加高堤坝,更在关键河段尝试引入水泥浇筑等新式工法。皇帝亲自批示的专项资金,确保了民夫能获得合理的工钱和充足的口粮,一改历代征发民役的弊端,使得工程得以高效且相对平稳地推进。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却也屡屡带来创伤的母亲河,正被赋予更强的约束力,以护卫两岸的安宁。
帝国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以及新成立的帝国理工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皇帝的旨意明确,未来三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将翻一番。不仅仅是校舍的扩建和仪器的添置,更重要的是,一份名为《帝国英才延揽章程》的文件被迅速制定并颁布。章程规定,对在格物、工程、农学、医学等领域有突出造诣或潜力的学者和学生,无论出身,帝国将提供优厚的“研习津贴”,确保其能心无旁骛地从事研究与学习。同时,强制性的休假与定期体检制度也开始在格物院及各大学堂推行,那些曾经废寝忘食、透支健康的顶尖人才,被“强制”要求休息、疗养。皇帝甚至亲自过问了几位重病休养的大学者的病情,御医署奉旨调治。
帝国的内部治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内阁牵头,审计院与都察院联合对各省的财政收支、工程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巡查与审计,一批贪墨、渎职的官吏被揪出,依法严惩,官场风气为之一肃。同时,旨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新版《帝国行政则例》也开始在部分省份试点推行。
这一系列着眼于内部根基的举措,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某些军工和造舰项目的速度。朝野上下,并非没有质疑之声。一些激进派官员私下议论,认为此时正是帝国开拓海疆、夺取南洋资源的黄金时期,如此“偃旗息鼓”,实为不智,恐错失良机。
然而,皇帝的态度异常坚定。在一次御前会议上,面对不同的声音,溥仪沉声道:“诸卿可知,大厦之固,在于地基之深?朕所要的,非是昙花一现之虚胖,而是千秋万代之强盛!钢产量一时下降,可待日后弥补;水利修好,可保万民安居、粮仓充盈,此乃国力之本;人才得以休养、成长,则帝国科技方能持续领先!此三年‘固本’,非是停滞,乃是为了帝国未来更高、更远之飞跃!”
皇帝的远见卓识,最终压倒了短视的议论。帝国这艘巨轮,在经历了一段高速扩张后,主动降下了速度,开始进行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关键的内部检修与升级。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帝国专注于“固本培元”之际,遥远的欧洲,战争的阴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一场即将席卷全球的风暴,正在地平线上悄然酝酿。帝国这短暂的蛰伏,是为应对未来更大变局所做的宝贵准备,还是会在即将到来的世界性动荡中,陷入被动?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