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又有什么办法呢?
……
……
另外一边,在骠骑军的大营之内,却是气势昂扬。
斐潜从前些年开始,工作重心就逐渐的转移到了战略的层面上,相对应的他对于人事上的要求,也从『具体事务』开始向『志同道合』演化。
尤其是类似于贾衢这样的主民政方向的官吏,斐潜更是要着重的考量。
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螺旋上升。
『上升』并非必然,也非直线。
所谓的『历史总体是向好』的,并不是简单的所谓『社会的进步』,其实这种比较空泛的词语,是为了掩盖一个不太愿意让普通百姓民众明白的道理——
之所以『向好』,主体并不是『历史』,而是百姓民众。
百姓民众有『向好』的需求,所以才会有『历史总体是向好』!
而在『上升』,或是『向好』的同时,极大可能是以另一个群体或领域的『下降』为代价的!
这些不同步的,相互之间矛盾,是长期的存在。
某些群体,会愿意下降么?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热衷于让底层的民众百姓『苦一苦』,不仅仅是统治上的需求,也有包含着如果不是让底层的百姓民众持续的,年复一年的『苦一苦』,那么『苦』的就可能要变成他们了。
当然这种『苦』,都是相对来说的。
有可能在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眼里,在他统治下的百姓民众已经脱离了战乱,有了吃食,还有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屋,就是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比起某某时候,比起某某年代要好很多了云云。
但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从来都不会说,也不会承认,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才是最大的矛盾点,也是造成了百姓民众持续『苦一苦』的根源之一。
大多数的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农业,所以核心生产资料必然是土地。
因此,分配问题首先体现在土地分配上。
极度的土地兼并,沉重的税赋和劳役,严格的等级制度,催生出『生产者不得食,食者不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是导致社会周期性危机的总根源。当分配不公到达临界点,大量底层百姓民众破产,社会再生产也就自然是无法继续,就会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因此不管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十分忌讳『民众集会』。
反过来想想,为什么会特别忌讳呢?
所以也就明白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从来都不会说,也不会承认』的要点了,这也是封建王朝统治术的精髓所在。
统治者不承认,并非因为他们无知,恰恰是因为他们太清楚了。
承认这一点,就等于否定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如果公开承认是『分配制度』出了问题,就等于承认统治者本身内部存在结构性问题,存在制度性的不公,这会直接动摇国本。所以大多数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会将问题归咎于个别官员的腐败,或是某些天灾,抑或是干脆归咎到民众的道德水平上去,将贫困归因于个人不努力或命运,而非制度。同时转移矛盾,在外部寻找替罪羊,在内部挑动不同群体间的对立。
斐潜所面临的就是这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并非是没有理论上的尝试空间和路径。
每一个开国的皇帝,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成为一个顶级的『制度设计师』和『政治战略家』,都会针对于前朝,或是前前朝的一些问题,努力进行修正。
嗯,除了小辫子,那玩意设立制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奴隶制,为了更好的奴役华夏各族,不是为了强国富民。
所以斐潜做的第一步,就是重塑权力基础,打造忠于制度改革的核心团队。
这是所有改革的前提。
当然这前提的前提,则是权力,没有权力,一切空谈。
斐潜也是等到了独自领军,开疆拓土立功之后,甚至是从山东中原割出了西京尚书台的前提下,才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改良。
而改革改良的每一步,斐潜都走得很稳。
他最先做的,不是强行要求这个,或是打破那个,而是先打破信息茧房。
让庞统,以及更多的人亲眼亲身体会到了,除了大汉山东中原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其次,斐潜开始培养和提拔可以和他同行之人,又通过讲武堂,以及在军中推广高福利,掌握关键将领的任免等方式,确保核心精锐武装力量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最后斐潜才伸出手来,重新做蛋糕和切蛋糕。
蛋糕也确实做出来了,尤其是鄯善国的那一块,关中等地可没少吃,所以对于斐潜现在攻打山东,关中士族才会全力支持。
而且也正是有了外来的,更大的蛋糕在前面,斐潜才能有余力去考量多的事项……
这一切都是勾连在一起的,都是相互之间相辅相成的。
否则的话,就麻烦了。
关中等地出人出力,打下了山东中原之后,图什么?不就是图着分一块蛋糕么?可原本大汉蛋糕就这么大,切了山东中原的喂给关中等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诡三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诡三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