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藩镇到州郡,从州郡到郡县,从郡县到道府,从道府到府县,又从府县到省县……
地方划分越来越完善,可治理手段却进步不大,帝王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旦皇帝昏庸无能,帝国也面临风雨凄凄。
而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存在的很大问题,科举制度看似公平,看似给寒门弟子一个机会,但科举的内容,却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儒家学说,虽然可以用来治国,却不适合发展,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只能去当官。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框架和束缚也愈发的明显,读书人除了当官什么都干不了,然而他们读的书也不一定适合当官。
所以高顺想到过科举,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他来自后世,如果还像隋唐一样推出科举,必定会走历史的老路。
而在军事方面,齐国现在的军户制度,就是府兵制的雏形,唐朝的强大来自藩镇,但唐朝的灭亡也与藩镇脱不了干系。
所以高顺不想要藩镇,他要又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养军队需要钱,前提是国家的财政可以支持。
这样一来,就必须发展商业,与此同时农业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粮食有再多钱也没用。
而粮食就涉及到土地,而大多数的土地又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再加上民族并不单一,所以齐国的情况可以说是盘根错节。
当然,最大的世家就是高家,基本上没得宗室都有封地,宗室们是土地的主人,高顺想收回并不容易。
剩下的大臣们,大多也与宗室有联系,高顺要动他们的蛋糕,势必会受到很大的阻力。
从白天想到晚上,高顺觉得头都疼了,掀开车帘看了看外面,发现使团在一个村落停下。
高顺从马车上下来,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吸了一口寒冷却清新的空气,让头脑变得清明一些。
“公子,你怎么下来了。”
马嗣明走到近前,递给高顺一碗汤和两个饼子,高顺接过晚饭笑道:“下来活动活动。”
马嗣明闻言看着高顺欲言又止,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发现高顺的忧国忧民绝不是装的。
高顺喝了一肉汤,咬了一口饼子,嚼了两下咽下去道:“想说什么就说吧,何必吞吞吐吐的。”
马嗣明闻言身子一阵,望着眼前的篝火道:“公子这次回去,可是想做一番事业?”
“哦?将军此话怎讲?”
马嗣明却不回答,只是微微摇头,眼里的火焰在跳动。
喜欢逐鹿北朝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逐鹿北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