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杰看着那惊人的利润数字,终于彻底信服,激动地说:“安邦,我明白了!这让所有想在背后使绊子的人,在‘账目’和‘税银’这两个最常规的攻击点上,都无处下手!”
“没错。”苏宁负手而立,目光深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大明律法的框架内,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堂堂正正地赚钱,明明白白地纳税。当我们的商业行为无懈可击时,我们所积累的财富和影响力,才会是最稳固的。这‘大明供销社’,仅仅是一个开始。”
窗外,南京城灯火阑珊。
而大明供销社内,那些不知疲倦的AI店员们,依旧在无声地整理着货架,准备迎接新一天的营业。
它们的存在,是苏宁埋在这个时代的一枚奇子,正以一种看似合规却无可匹敌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商业的规则,为他未来的宏图大业,奠定着坚不可摧的基石。
……
“大明供销社”南京总店的空前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江南商界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一个府县。
而南京城内其他的分店也都在纷纷开门营业,很快让供销社走进了应天府寻常百姓家。
苏宁站在巡抚衙门的舆图前,目光越过南京,投向了苏州、松江、杭州、扬州这些富庶之地。
商业帝国的蓝图,在他心中已然铺开。
供销社与寻常商号凭经验、靠人脉的开店方式不同,苏宁的扩张策略,充满了超越时代的“数据驱动”色彩。
深夜的巡抚衙门书房,已悄然变为“商业决策中心”。
巨大的虚拟光屏上,展示着江南各府的详细舆图,上面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点。
“主人,根据近期货流数据、人口密度、漕运节点及官道交通模型分析,优先扩张级建议如下。”AI总管“苏甲”用毫无波澜的电子音汇报,而虚拟光屏上的几个光点骤然放大。
苏州:“丝绸纺织中心,手工业者与富商聚集,消费潜力巨大,建议开设大型供销社,侧重高端布匹、成衣及化妆品。”
松江:“棉纺重镇,港口雏形,漕粮海运节点,建议开设仓储式超市,侧重大宗货物与南北杂货。”
扬州:“盐商大本营,奢侈消费风向标,建议开设精品超市,侧重南洋奇珍、玻璃器皿、高级胭脂水粉。”
杭州:“江浙省会,人文荟萃,旅游兴盛,建议开设集购物、茶饮、书坊于一体的体验式供销社。”
苏宁深知,要想快速扩张,必须建立一套如同军队般令行禁止的体系。
所有分店均采用统一的“大明供销社”标识、统一的靛蓝色店员制服、统一的货架布局和结算流程。
设计图纸由工业空间生成,施工则由周正杰招募的、经过严格审核的工匠队伍完成,确保效率与质量。
以南京为总仓,依托漕运和初步建立的海贸船队,构建连接各府县的物流干线。
AI机器人负责仓储管理和调度,确保货物其流,损耗极低。
每一家新店,从店长、账房到收银、理货,核心岗位均由新一代更精密的AI机器人担任。
它们通过内部网络与南京总店数据同步,确保经营策略和服务标准的绝对统一。
本地只招募少量负责搬运、清洁等粗重工作的杂役,且严格隔离,无法接触核心运营。
苏州观前街,“大明供销社”苏州分店开业当日。
熟悉的宽敞明亮,熟悉的货品琳琅,以及那些熟悉的面带标准微笑、动作精准高效的“伙计”。
苏州的百姓和士绅惊讶地发现,这家店与南京总店别无二致,甚至连伙计那略带口音的官话都一模一样!
“这‘大明供销社’,当真了得!分店竟与总店一般无二!”
“听闻背后是那位苏抚台,看来此言非虚。此等规制,非官府之力不可为。”
“大明供销社”的迅猛扩张,严重冲击了各地原有的商业格局。
布行、杂货铺、粮店、胭脂铺……生意一落千丈。
以苏州丝绸行为首的几家大商号坐不住了,他们联合起来,试图反击。
他们联手降价,企图挤垮新生的“大明供销社”。
然而,“大明供销社”凭借南洋低价米粮和工业空间的无成本货源,轻松将价格压到更低,品质反而更高。
价格战持续半月,旧商行亏损严重,率先撑不住。
他们散布流言,说“大明供销社”使用妖法,伙计非人,货物来路不明。
甚至鼓动了一些读书人写诗文抨击其“坏了市井生计,有伤风化”。
另外他们贿赂当地官吏,希望以“扰乱市场”、“来历不明”等借口进行查抄。
这一日,苏州知府在收了重礼后,硬着头皮派衙役围住了“大明供销社”苏州分店。
然而,店长“苏叁”不慌不忙,捧出厚厚的、无懈可击的账本和完税凭证。
“大人,本店所有货物,皆有合法来源凭证,所有税银,皆按律缴纳,分文不差。至于扰乱市场……”苏叁用平静的语调回应,“本店货真价实,便民利民,何乱之有?倒是有人联合操控市价,不知是否违背《大明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20xs.org)影视编辑器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