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克特微微点头,眼神里多了点兴趣,“继续。”
得到鼓励,李乐胆子大了些,语速也快了起来,“所以我在想,能不能在网络社会学的基础上,引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搞一个....嗯,暂时叫虚拟世界的人类学研究或者数字民族志?”
“具体点就是,研究在虚拟世界中,人类如何产生新的经验、实践和行动模式,技术平台如何像新的自然环境一样塑造着人们的互动,人与技术、人与人的聚合又如何产生新的社会联结与文化形态。”
“比如,网络游戏里的装备交易系统,是不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粉丝为偶像打榜形成的组织,算不算一种新型的部落?那些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是不是数字时代的仪式性符号?”
“我们可以用参与式观察深入这些虚拟社群,用深度访谈理解参与者的意义世界,甚至分析平台数据和用户生成内容,就像分析部落的器物和口述史一样.....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技术加速演进的时代,人何以为人这个老问题,正在出现哪些新的答案。”
李乐越说越觉得这想法有意思,开始佩服自己,虽然这些不是他临时瞎编的,确实是最近琢磨社会学时偶尔闪过的念头,只是没来得及系统化。
克里克特安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等李乐说完,她沉吟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思路.....听起来是有点意思。把虚拟空间视为新的田野,关注技术环境下文化的生成与变迁,这确实是人类学应该回应时代的前沿方向。比你刚才交的这篇陈词滥调的综述,要有潜力得多。”
语气依然平淡,但李乐敏锐地捕捉到她眼神里一闪而过的、类似“这小王八蛋总算没笨到家”的微光。
小李心里一喜,刚想松口气,就听克里克特话锋一转,“但是,”
又拿起了那支红笔,轻轻点着桌面,“想法只是想法。从想法到扎实的研究,中间隔着一整个大西洋。你的理论准备呢?如何将经典人类学概念操作化,应用于虚拟环境?”
“方法论上,如何保证在线参与观察的伦理和有效性?如何处理海量的、非结构化的网络数据?”
老太太指指李乐,“空谈无用。这样吧,给你两天时间.....”
“两天?!教授,这综述还要修改呢....”
“你要是好好写,不就不用改了?这是另一回事。”
呃.....嗯,您这话,真特么有道理。
“两天后,把你这套关于虚拟人类学或数字民族志的想法,连同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思路,不少于三千字,和修改好的综述一起交给我。要具体,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基本的文献梳理和方法论思考,别给我写成一篇科幻小说读后感。”
李乐脸垮了下来,试图再“挽救”一下,“教授,三天行不行?这想法真的还需要好好梳理一下....”
克里克特眉毛一挑,那股熟悉的压迫感瞬间回来了,“怎么?巴塞罗那的风光还没散,就学会讲条件了?要是觉得太宽松了?那明天晚上?”
“没,没有.....教授,您吩咐。”
“现在,拿着你的红纸,可以出去了。”
“好的,教授。”
李乐抱着那叠沉重的稿纸,磨磨蹭蹭朝门口走去。手刚碰到门把手,身后又传来克里克特缥缈的声音,“对了,李,”
“啊?”
“想法有是好事,但脚得踩在地上。人类学这碗饭,不好吃,但吃透了,能让你看世界的眼睛,比别人多一层底色。好自为之。”
李乐愣了一下,点点头:“我明白了,教授。谢谢您。”
轻轻带上门,走在昏暗的走廊里,李乐恨不能给自己嘴巴一下。丫让你多嘴,还不如直接说“没想好”呢。
这下,凭空又多出来一座大山!
这一老头一老太太,是商量好了轮流折腾自己,合着他就是那头被两鞭子抽着、得同时拉两套磨的驴?
正郁闷着,口袋里的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掏出来一看,是罗婵打来的,嘬了嘬牙花子,想了想,接通电话。
“喂,罗婵?”
电话那头传来罗婵有些无奈和谨慎的声音,“那个,李乐?你回伦敦了吧?”
“咋?”
“能不能帮个忙?”
“帮忙?”
“嗯,我家里的电路不知道怎么回事,从昨天开始就老是跳闸,尤其是晚上一开热水器或者空调,准保啪一声就黑了....我自己鼓捣了半天,也不敢乱动,你会不会修这个啊?”
李乐,“→_→”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