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的金銮殿内,蟠龙柱上的金漆和大臣们的脸色一样忽明忽暗。皇帝高坐于龙椅之上,眼神呆滞木讷,手中紧攥着那份太监递上的边关急报,正是狄青兵败荆州的文书。
一旁的太监轻声呼唤,皇帝恍若未闻,目光望向殿外,仿佛透过重重宫墙,看见了荆州城头燃起的烽火。
荆州乃是兵家重地,更是大宋防止外敌入侵的北大门,前有长江横亘,后有精锐水师数万,占据着天时地利!
大宋皇帝想不明白,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怎么就败了呢?如今北大门已开,百年江山社稷就要亡于朕的手上?那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皇帝喃喃自语,喉间似哽着什么,内心已然失色:“荆州……狄青啊狄青,我大宋三庭柱之一,你怎会……怎会败得这么惨!”
朝堂上的大臣都知晓了狄青大败,宋梁数十万铁蹄入主荆州,对大宋虎视眈眈,宋廷已然是到了危亡时刻。
大臣们面面相觑,望着一言不发的皇帝,难免忐忑不安,各自心里揣测谋生之道!
皇帝骄奢淫糜,不知人间疾苦,一味增重赋税;大臣们出入市井,自然看到人间世俗无力,为保乌纱,只得按旨办事,因为他们都知道:“王朝之下,若钱权皆无,则蝼蚁不如,民唯有死才是生!”
阶下的兵部尚书王某额角渗出冷汗,偷眼瞥向身旁的枢密使张某,低声道:张大人,荆州一失,梁山铁骑不日便可直逼汴梁,这……
张某袖中的手微微发抖,却强自镇定:王大人慎言,陛下自有圣断。
回过神的皇帝猛地将战报掷于地上,绢帛展开处,二字如刀刻般刺目,惊得众臣齐齐跪伏。
户部侍郎李某悄悄往后缩了缩身子,心想家中地窖藏着的金银细软,是否该连夜运出京城。
皇帝闭上眼,殿中死寂,唯有铜漏滴水声清晰可闻。
“都起来吧!”
“谢皇上!”
春风穿堂而过,吹得殿内烛火明灭不定,也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在皇帝脸上投下斑驳阴影,宛如大宋江山支离破碎的版图。
秦桧现为百官之首,微微躬身,目光低垂,举着朝笏说道:“皇上,如今狄元帅兵败,导致北大门大开,事态紧急,趁着宋梁贼子尚未挥师南下,臣以为需早做安排啊!”
皇帝向下看了看,原来是自己的股肱秦相,声音带着几分疲惫:“爱卿有何良策?快快说来,解朕心中苦闷!”
“皇上明鉴。自狄元帅和大梁贼寇交战以来,取胜之役,屈指可数!我军屡战屡败,士气受挫。”他故意顿了顿,让每个字都重重敲在皇帝心上,“微臣以为,可召回狄元帅,另择良将为帅!”
狄青挂帅南征当时还是秦桧举荐,秦桧心中盘算着:狄青啊狄青,当初看你是沙场老将,麾下猛将如云,才举荐你挂帅,谁知你如此不济!若让你继续为帅,一连输到天子脚下,待梁军兵临城下时,我这举荐之人岂能脱得了干系?趁着大梁没有南下,赶紧把你换掉!
皇帝闻言还在思索当中,一个清亮的声音骤然响起:“皇上,此举万万不可!”一人手持玉笏,狄元帅正在前线,临场换帅,不但扰乱军心,还容易让人趁虚而入!”
秦桧循声望去,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跟自己对着干,结果两双目光在空中交汇,仿佛能听见刀剑相击之声,须臾之间,就已经交战数百回合,心中顿时一沉:又是这个老太婆!看来,今日这场朝堂之争,注定不会轻易收场了。
此人正是与他一直政见不合的天波杨府的佘太君!
秦桧强压怒火,冷冷说道:“佘太君此言差矣。用兵之道,贵在灵活应变,人各尽其才。狄元帅既不能敌,何必让他一直于前线徒耗军力?莫非真要等到大梁铁骑踏破汴州城门吗?”他转向皇帝,语气愈发恳切:“皇上,微臣以为,换帅之事,刻不容缓啊!”
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特别是一些和秦桧穿一条裤子的以及想巴结的。
以童贯为首的一众官员齐声高呼:“微臣附议,换帅刻不容缓!”
佘太君环视这些趋炎附势之辈,心中涌起一阵悲凉。她挺直脊梁,声音铿锵:“皇上!狄元帅熟悉前线战况,此时换帅,军心必乱啊!”
童贯身为太师之前官居殿前司统帅,也知道换帅意味着军队布防得重新改整,对大规模作战极为不利,然而殿堂之上,佘太君和东床快婿正“交火正酣”,也是力挺自己的女婿!
童贯整了整绣着三龙戏珠的朝服,缓步出列,在秦桧身侧站定:“皇上,微臣启奏!”
皇帝抬了抬手:“太师请讲。”
“皇上明鉴,换帅一事,虽然看似不妥,但微臣以为,狄元帅屡战屡败,延州精锐和水师折损殆尽,严厉打击了我军士气!”童贯故意提高声调,让每个字都清晰地传遍大殿,“若继续由狄元帅执掌帅印,不仅拦不住贼子南下,只怕……只怕这大好河山,都要沦于贼子之手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水浒之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水浒之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