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个字刻完,通天石柱迸发万道金光,如骄阳般耀眼,顺着山势流淌,融入三界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此,凡有生灵违背天规,便会被石柱符文感应,遭天道惩戒,轻则病痛缠身,重则贬入轮回、受尽苦楚。台下众生齐齐躬身行礼,欢呼声再次响彻昆仑之巅,云雾散开,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照亮了公道的模样,也照亮了三界的未来。
数年后,人间书院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遍布城镇乡野,最负盛名的当属江南的“昭雪书院”。此院由一位当年的冤魂转世所建,他前世蒙冤而死,得后羿与三皇妹昭雪,转世后便立志传承“公道”二字,让公道之念深入人心。书院选址于江南水乡,门前一条清澈小河蜿蜒流淌,岸边种满垂柳,微风拂过,柳条轻摆,如少女起舞。书院门前立着一块丈许高的青石巨石,石上刻着后羿名言,由当朝状元亲笔题写:“读书非为功名,实为明辨是非,坚守公道。”字迹苍劲有力,透着凛然正气。
书院不分贫富贵贱,凡有志读书、心怀向善者皆可入学。清晨的书院,薄雾尚未散尽,琅琅书声便伴着清脆鸟鸣回荡在庭院间,学子们或坐于庭院中的树荫下诵读,或围在先生身旁请教,神情专注而虔诚。先生中有仙门隐士,鹤发童颜,身着素袍,讲授天地大道、灵植之术;也有人间宿儒,学识渊博,身着长衫,传授经史子集、为人之道,仙凡同堂授课,氛围其乐融融,没有丝毫隔阂。
后院开辟了数亩试验田,田埂整齐,灌溉便利,一位白发仙者正带着几名学子培育灵稻。仙者指尖萦绕着淡淡的灵气,轻轻点在翠绿的稻苗上,“此稻名为‘济世稻’,需以晨露浇灌,辅以清心咒滋养,方能亩产千斤,且耐旱抗涝,不惧虫害。”他声音温和,耐心讲解着培育之法,翠绿的禾苗在灵气滋养下轻轻摇曳,长势愈发喜人。“你们学会后,要将此法传遍天下,教给各地百姓,让人间再无饥馑之苦,让每一粒粮食都能滋养生命。”
学子中,有个名叫阿明的少年,出身贫寒,父亲是战乱中为国捐躯的兵士,母亲独自将他拉扯长大。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读书过目不忘,却性子浮躁,急于求成,总想着早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改变命运。一日课后,阿明因一篇文章未被先生赞许,心中烦闷,便独自来到书院后山散心。后山草木繁茂,清泉潺潺,他心烦意乱间,忽见一位青衣老者坐在溪边石上垂钓,老者面容清癯,眼神温和,正是后羿所化的清风凝聚而成。
“少年人为何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老者开口,声音温和如春风,拂去山间的燥热。阿明见老者气度不凡,便上前躬身行礼,倾诉了心中的焦虑与浮躁,坦言自己急于功名,却屡屡受挫。老者微微一笑,指了指水中的鱼竿:“你看这钓鱼,需静心等待,耐得住寂寞,方能引得鱼儿上钩。若心浮气躁,频频提竿,非但钓不到鱼,反而会惊走水中生灵。公道亦是如此,需坚守本心,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你若一心只想着功名,反而会失了读书的初心,最终误入歧途。”老者抬手轻轻拂过阿明额头,一股清凉之意涌入,如山间清泉滋润心田,阿明心中的浮躁顿时消散无踪,头脑也变得清明起来。
“先生是说,读书先修心,心正方能行正,行正方能坚守公道?”阿明恍然大悟,眼中闪过明悟的光芒。老者点头含笑:“正是如此。公道不仅存于天规律法之中,更存于每个人的人心之内。你日后若为官,当以百姓福祉为重,不徇私、不枉法、不贪腐,为百姓做主,为公道发声,便是对‘公道’二字最好的践行。”
多年后,阿明不负所望,考中状元,身着红袍,跨马游街,荣耀无限,最终出任江南刺史。他始终牢记书院教诲与老者的点拨,为官清廉正直,明察秋毫,走遍江南各州各县,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心声,为百姓平反了多起积压多年的冤假错案。江南百姓感念其恩德,称他为“阿明青天”,为他立起生祠,香火不断。每逢书院开学,他都会亲自前往授课,褪去官服,换上布衣,与学子们围坐一堂,将“公道自在人心”的信念,连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给一代代学子。而书院的试验田里,“济世稻”年年丰收,颗粒饱满,滋养着一方百姓,正如公道的光芒,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人间的每一寸土地,让善良与正义生根发芽。
地府轮回通道旁,一面丈许高的青铜古镜悬于石壁之上,镜面光洁如洗,没有丝毫尘埃,正是昆仑台共议后增设的“善恶镜”。镜身由万年青铜铸造,边缘雕刻着龙凤呈祥、善恶对立的纹饰,下方刻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惩,毫厘不差”十二个古朴篆字,篆字间光晕流转,能照见魂魄前世今生的所有言行,无论善恶,无论隐显,皆无所遁形。
这日,一道清瘦的魂体缓缓走来,魂体泛着淡淡的白色光晕,正是刚离世的人间县令王怀安。他生前为官三十年,始终清廉自守,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却在临终前因一念之差,收了乡绅的百两白银,纵容其强占了农户的三分薄田。此刻,他立于镜前,神色忐忑不安,双手紧紧攥在一起,既盼着能得地府公正评判,又怕前世这唯一的污点影响轮回,无法再投生善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