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逾五百年,三界在公道之光的朗照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盛世。太行古村早已褪去昔日的古朴清寂,化作烟火鼎盛的太行古镇——青瓦鳞次栉比叠向天际,朱门半掩间飘出市井欢歌,穿镇而过的溪流载着荷花香,绕过座座雕梁画栋的亭台。而古镇的核心,依旧是那座历经千年风霜的李氏祠堂。新铺的青石板严丝合缝地叠在旧石之上,层层累积如时光的年轮,“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的十六字箴言,被历代守护者以朱砂重描,如今已在石纹中浸出醇厚的红光,日光下流转着温润却坚定的光晕,仿佛是公道精神凝结的实体。
李氏第二十代守护者李昭华,是古镇中最受敬重的女子。她生得眉眼温润,眸底却藏着山河丘壑,一袭素色布裙难掩一身清贵气度。白日里,她常坐在祠堂的老槐树下,捧着那本页脚泛黄、墨迹沉厚的《公道录》,为邻里调解纷争——或是田埂界限的争执,或是商事往来的纠葛,她总能引经据典,以祖辈的公道故事点化人心,让矛盾在平和中化解。到了夜里,她便在灯下伏案疾书,将李氏一族二十代人坚守的公道理念,编纂成通俗易懂的典籍,托人传入人间的学堂与朝堂。渐渐地,“公心”二字不再只是李氏一族的家训,更成了世道通行的准则:学堂里孩童朗朗诵读公道箴言,朝堂上官员以公心决断政务,市井间商人诚信经营,农夫守分耕耘,三界上下,一派清明祥和。
变故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彼时李昭华正在祠堂为一群孩童讲解《公道录》中“李敬民舍身护粮”的故事,忽然间,天际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裂响,仿佛天地被生生撕开一道口子。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原本澄澈的晴空,竟出现一道暗沉如墨的裂隙,自域外虚空蔓延开来,无数灰黑色的雾气如潮水般倾泻而下,所过之处,草木失色,日光黯淡,连空气都变得凝滞阴冷——这是从未侵扰过三界的域外邪魔所化的“疑念之雾”,专以生灵心底的猜忌、贪婪、怯懦为食,瓦解信念,扭曲公道。
雾霭率先笼罩人间,原本淳朴的镇民眼中渐渐多了几分算计:有人望着祠堂的箴言冷笑,说“舍利不负人”不过是愚人的执念,谋取私利才是精明之举;相邻的两户人家,只因一句口角,便被疑念蛊惑,竟抄起农具争执不休,全然忘了往日的邻里情分。很快,迷雾蔓延至天庭,几位年轻仙官因蟠桃盛会的排位之争心生嫌隙,往日的同门情谊荡然无存,暗中互相倾轧、散布流言;地府之中,本已认罪伏法的魂灵被迷雾缠上,竟矢口否认前世恶行,在森罗殿上哭闹不休,质疑阎罗王的裁决不公。最令人心惊的是,昆仑山上的公道台,那座曾照亮三界的正义象征,光芒被浓雾层层遮蔽,竟渐渐黯淡下去,如同风中残烛;太行古镇祠堂的青石板上,箴眼的红光也变得微弱不堪,仿佛随时会被黑暗吞噬。
李昭华在迷雾弥漫的瞬间,只觉心口一阵尖锐的抽痛,手中的《公道录》书页簌簌作响,仿佛在发出悲鸣。她抬眼望去,祠堂梁柱间浮现的祖辈英灵虚影,在雾霭中变得模糊不清,连气息都愈发微弱。危急关头,一段尘封的记忆在她脑海中浮现——那是先祖李念祖在昆仑台立下的誓言:“公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光,是越是黑暗,越要燃得更烈的火。”这句话如惊雷般唤醒了她,李昭华猛地站起身,眼中褪去温润,燃起熊熊斗志。她快步走入祠堂内堂,取出一个古朴的墨砚,砚中盛着一块暗红的墨锭——那是李氏一族世代相传的“朱砂松烟墨”,历经二十代守护者的心血滋养,吸纳了三界公道的灵气,墨色中藏着不灭的正义之光。
“古镇的乡亲们,三界有难,公道将熄,此刻正是我们坚守信念之时!”李昭华登上祠堂的高台,声音清亮,穿透了弥漫的雾霭。古镇的年轻人纷纷响应,他们自幼听着公道故事长大,早已将“公心”二字刻进骨髓。李昭华又取出一枚青铜令牌,令牌上刻着“公道”二字,正是李氏一族的公道令。她以自身精血为引,催动令牌,一道红光冲天而起,穿透迷雾,向天庭、地府发出了求援信号。
玉皇大帝在凌霄宝殿见此红光,当即下令驰援;地藏王菩萨于地府感应到公道危机,亦即刻响应。天庭派出的是仙官清珩,他是曾驻守藏经阁的仙童后人,自幼诵读《人间公道录》,对公道真谛有着深刻的领悟,手中握着天庭明心台的星辉之悟,能照彻人心、驱散疑念;地府遣出的是灵官玄渊,他正是当年在悔悟台长跪思过的判官转世之灵,亲身经历过私欲带来的灾祸,对邪魔的蛊惑之力刻骨铭心,怀中揣着地府公正镜的清辉之水,可净化魂灵、唤醒本心。
清珩与玄渊片刻便抵达太行古镇,三人在祠堂聚首,无需多言,已然心意相通。李昭华取出朱砂松烟墨,清珩倾出星辉之露,玄渊倒入清辉之水,三者在古砚中调和,瞬间,一道耀眼的红光迸发而出,化作“明心墨”——这墨色赤红如焰,散发着清正之气,能涤荡疑念,坚定心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