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太行古镇几经变迁,高楼换了旧屋,溪流改了河道,唯有李氏祠堂始终屹立如初——朱红梁柱经百年风雨仍挺拔如松,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似在低吟历代坚守的箴言;昆仑公道台历经无数考验,风雨侵蚀磨不去其磐石之基,时光淬炼让其光芒愈发醇厚明亮,如温润玉髓,朗照三界。李氏一族的守护者换了一代又一代,掌心的温度接力传递着公道使命;《公道录》的篇章添了一页又一页,泛黄的纸页间,那些关于坚守与牺牲、正义与信念的故事,随着风、伴着水,在三界之中代代相传,愈发深入人心。
时至李氏第三十代守护者李清和执掌族印之年,这位青年眉目清朗,身姿挺拔,既承祖辈温润底色,又添几分锐意进取之气。此时的太行公道,已非局限于古镇一隅的家训私传,而是随着往来穿梭的商队、云游四方的游学书生,悄然跨越山川湖海,蔓延至中州国的广袤疆域。这中州国幅员辽阔,州府林立,东接沧海,西连大漠,南邻烟瘴,北枕荒原,却因地域偏远、交通阻隔,法度难以遍及每一处角落,时有豪强仗势兼并土地、官吏徇私贪墨枉法之事,百姓偶有冤屈,竟难寻申诉之门。太行祠堂青石板上的十六字箴言,与《公道录》中那些热血沸腾的故事,初入中州时,多被当作乡野传闻、江湖异谈,听者或付之一笑,或姑且听之,直到一场席卷西三州的特大旱灾,让这束沉寂的公道之光,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根。
那年夏末,中州西三州数月滴雨未降,毒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河床干涸见底,龟裂的土地如老人生满皱纹的手掌,曾经郁郁葱葱的庄稼尽数枯死,只剩枯黄的秸秆在风中瑟缩。饿殍遍野,流民四起,街头巷尾皆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百姓,孩童的啼哭与老者的叹息交织,令人心碎。然而,州府粮仓中囤积的赈灾粮,却被贪官与地方豪强暗中勾结、层层克扣,大半流入私囊,只将少许发霉的粗粮抛给百姓,聊作搪塞。百姓求告无门,叩击州府大门却被乱棍驱打,绝望的情绪在三州大地蔓延。恰逢李清和带着三名族中子弟,携着新编的《公道践行录》前往中州游学,欲探访各地风土人情,传播公道理念。行至西三州边界,目睹此等人间惨剧,李清和心口如被重锤击中,眼中温润褪去,燃起熊熊怒火与坚毅。他当即取出怀中世代相传的青铜公道令,令牌高举,声振四野:“我乃太行李氏守护者李清和,先祖立下‘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之训,今日见百姓受苦、贪腐横行,岂能坐视不理!”
话音未落,他便召集当地尚有良知的乡绅、心怀正义的学子,在三州交界的望仙台搭建起简陋的“公道赈济坊”。他们打开随身携带的行囊,将带来的干粮、药材尽数分发,又取出《公道录》,在高台之上高声诵读先祖“李敬民血染粮囤护众生”的故事——百年前,大饥馑之时,先祖李敬民为护住粮囤不被豪强抢夺,以血肉之躯抵挡刀兵,鲜血染红了粮囤,却护住了一方百姓的生路。悲壮的故事如惊雷般响彻望仙台,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不少百姓热泪盈眶,乡绅们纷纷捐出家中存粮,学子们主动奔走相告,连一些曾受豪强胁迫的差役,也悄悄送来消息。李清和深知,仅靠民间捐助难解燃眉之急,唯有揭露贪腐、打开官仓,方能救万民于水火。他带着族中子弟与数十名自发跟随的百姓,冒死闯入州府粮仓,面对守门兵士的刀枪,他毫无惧色,高举《公道录》大呼:“公道在天,民心所向!尔等若再助纣为虐,必将遭天谴人诛!”兵士们本就心怀愧疚,又见百姓声势浩大,纷纷放下刀枪,打开了粮仓大门。李清和当即清点粮食,登记造册,公平分发给受灾百姓,同时命学子写下檄文,详细记述贪官豪强的罪行,快马加鞭传往各州,更直接上书中州国主。
消息传开,中州震动。那些曾受太行公道恩惠的商队,感念当年李氏族人的仗义相助,自发组织庞大运力,从太行古镇运来粮草、药材,日夜兼程赶往西三州;那些读过《公道录》手抄本的书生,挥毫泼墨,写下一篇篇字字泣血的檄文,张贴于各州府衙、市井街巷,引发万民共鸣;更有被压迫已久的百姓,纷纷响应李清和的号召,手持檄文,联名上书,一时间,无数请愿书如雪花般涌向京城。这场由太行公道引发的正义之举,最终惊动了中州国主。国主本是励精图治、心怀苍生之人,见此情景勃然大怒,当即派遣钦差大臣,携着太行祠堂的箴言拓片,率领禁军前往西三州彻查贪腐。钦差大臣不负所托,明察暗访,搜集铁证,将涉案的官吏、豪强尽数捉拿问罪,抄没其家产用于赈灾,并重开粮仓,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送到百姓手中。
灾荒过后,国主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前往太行古镇祭拜李氏祠堂。踏入祠堂,只见青石板上“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的箴言,在日光映照下红光灼灼,仿佛有生命般流转;翻阅那部厚重的《公道录》,历代守护者的事迹跃然纸上,字里行间皆是赤诚与坚守,国主深为动容,慨叹道:“世间最珍贵者,莫过于公心;治国最根本者,莫过于公道!”他当即下旨,将《公道录》列为全国官学教材,要求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子弟,启蒙必学、科举必考;令各州府设立“公道书院”,由李氏一族选派德行高尚、深谙公道理念的子弟前往授课,传授公道真谛;又将十六字箴言刻于各州府衙门前的巨大石碑之上,碑体高耸,字迹遒劲,让官吏百姓日日得见,以此警醒世人,不忘公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