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柱率部归顺后,李清和即刻着手整合各州起义军残部。他在洛城设“公道营”,于营前立三丈高的旗杆,悬挂起绣着“公为天下”四个血红大字的旗帜,又昭告全军三条军规:不扰百姓、不嗜杀戮、不徇私情,违者立斩不赦。每日黎明,李清和亲率将士诵读《公道录》,以“道济苍生”的真谛涤荡人心;他从李氏子弟与起义军骨干中精选出五十人,组建成“巡查队”,腰间佩着刻有“公道”二字的令牌,日夜巡查军中,凡有劫掠民财、欺凌妇孺者,无论职位高低,一律按军规处置。短短半月,这支原本由流民、农夫拼凑而成的散兵游勇,便褪去了草莽之气,成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且民心所向的劲旅。洛城百姓自发为将士们送粮送水,孩童们传唱着“公道军来,日子泰来”的歌谣,街巷间满是久违的生机。
消息如风般传回京城,新君端坐于金銮殿上,龙颜震怒。他本就因李清和在中州声望日隆而心怀忌惮,如今见其整合起义军、声势愈发浩大,更是将其视作颠覆皇权的心腹大患。“小小李氏,竟敢聚众谋反,妄图撼动朕的江山!”新君猛地拍案,案上御笔滚落,“传朕旨意,封国舅赵承业为兵马大元帅,率十万禁军御驾亲征,务必将这群叛逆一网打尽,挫骨扬灰!”
国舅赵承业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深谙攻防之道,更手握朝廷最精锐的禁军——甲胄皆由精铁锻造,寒光凛冽;弓弩箭矢充足,箭簇淬有剧毒;骑兵胯下皆是良驹,步兵手持长矛盾牌,装备之精良,远超公道营数倍。大军启程之日,京城郊外旌旗蔽日,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赵承业身着银甲,腰佩宝剑,立于阵前高声道:“李清和叛逆,祸乱中州,此番出征,定要踏平洛城,还天下一个‘太平’!”
兵锋直指洛城,沿途州府官吏纷纷献粮献物,极尽谄媚。抵达洛城郊外三十里处,赵承业安营扎寨,随即派人送去劝降书。书信上字迹傲慢,嘲讽李清和“以乌合之众抗王师,无异于以卵击石”,又许诺若李清和束手就擒,可保其李氏全族性命,甚至能封官加爵。
李清和当着全军将士的面,亲手撕碎劝降书,纸屑纷飞间,他高声道:“何为王师?护国安民者,方为王师!若为贪官撑腰、为暴政张目,助纣为虐,便是逆天而行,人人得而诛之!”他手中公道令高高举起,清辉夺目,“我等起兵,非为谋反,只为公道!今日之战,要么胜,要么死,绝无退缩之理!”将士们群情激愤,齐声高呼“还我公道”,声震洛城,连城外的禁军都听得清清楚楚,不少士兵面露动容之色。
决战之日,天降大雾,浓得如化不开的墨,能见度不足丈余。赵承业素有“智将”之称,当即决定趁雾突袭。他令弓弩手在前,结成方阵,万箭齐发,而后长矛手紧随其后,步步紧逼,骑兵则分两翼包抄,妄图一举攻破洛城四门。
浓雾之中,箭矢如飞蝗般射向城墙,“噗噗”声不绝于耳,不少公道营将士来不及反应,便中箭倒地。李清和立于城楼之上,神色沉稳如山,手持令旗沉着调度:“赵铁柱听令,率三千将士守住东门,阻敌冲锋,务必坚守半个时辰!”“书生营带城中百姓,即刻加固城防,搬运滚石擂木,支援四门!”“其余将士分守南、西、北三门,近战迎敌,不得放一人进城!”
军令下达,将士们各司其职。赵铁柱提着染血的大刀,率部驻守东门,他身先士卒,一刀便将冲在最前的禁军士兵劈成两半,怒吼道:“兄弟们,守住城门,就是守住公道!”将士们纷纷响应,用身体挡住攻城锤,用刀斧砍断攀爬城墙的云梯,城墙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约莫一个时辰后,大雾渐散,阳光刺破云层,照见战场上惨烈的景象。禁军如潮水般涌向城门,攻城锤撞击着城门,发出沉闷的巨响,仿佛要将整座城门撞塌;城墙上,公道营将士与爬上城头的禁军展开肉搏,有的抱着敌人一同坠城,有的身中数刀仍死死护住阵地,鲜血顺着城墙流淌,在地面汇成蜿蜒的溪流。有年仅十七岁的李氏子弟,被长矛刺穿胸膛,却依旧死死抱住一名禁军将领,嘶吼着将其推下城头,口中还念着“公道……不可负”;有流民出身的将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滚石推下城墙,砸倒一片禁军,而后力竭坠城,落地时仍睁着双眼,望向天空。
李清和见将士们死伤惨重,眼中怒火熊熊,当即脱去外袍,披甲上阵。他手中的公道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蕴含的三界公道灵气化作淡淡的金光,所到之处,禁军将士竟被其浩然正气震慑,下意识地后退。李清和挥令直击,三名禁军将领相继毙命,可他左肩也被一支流矢射中,鲜血瞬间浸透了玄色劲装,顺着手臂滴落。
“李先生,东门快守不住了!”赵铁柱护在李清和身旁,左臂被刀砍伤,皮肉外翻,鲜血淋漓,却仍咬牙苦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