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平定县非遗瑰宝:黑釉刻花陶瓷技艺、武迓鼓、马山扇鼓的文化解码
平定县作为太行山麓的文化重镇,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与地域精神的交融。在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名录中,黑釉刻花陶瓷技艺(2014年)、武迓鼓(2008年)与马山扇鼓(2023年)三项非遗项目,分别以陶瓷艺术、拟兽舞蹈和民间舞蹈为载体,构建起平定县独特的文化图谱。以下从历史脉络、艺术特征与当代传承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黑釉刻花陶瓷技艺:千年窑火中的黑白美学(2014年)
(一)历史溯源:从唐窑遗韵到当代复兴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技艺起源于唐代平定州柏井窑址,其刻花装饰技法体系在宋元时期形成,与定窑窑系存在技术渊源。
1977年平定古窑址考古发掘证实,该技艺通过“施釉肥厚、纹饰简洁”的视觉语言,保留了宋代北方黑釉陶瓷的遗风。
2014年,这一技艺以“陶器烧制技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为名,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标志着其文化价值获得官方认定。
(二)工艺特征:刀尖上的农耕智慧
该技艺以平定特有高岭土为原料,经14道制坯工序与50余道完整工艺流程,形成“材质美、装饰美、造型美”的三美融合特质。
其核心技法为“湿作法”刻花:在未干坯体表面施釉后即刻以刀代笔雕刻,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纹样多取牡丹缠枝、莲花卷草等吉祥元素,遵循“计白当黑,肥花大叶”的构图原则。
成品通过窑变技术形成黑白双色釉的凝练效果,兼具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
(三)当代传承:从家族工坊到产业振兴
国家级传承人张文亮创建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恢复失传的棕釉、窑变木叶等绝活,创新开发绞胎瓷、云水瓷等现代品类。
其作品《剔花黑釉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研究所更成为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非遗展示单位。
2019年,该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技艺创新,形成日用器具与艺术陈设瓷并重的产业格局。
二、武迓鼓:太行山麓的拟兽战舞(2008年)
(一)历史演变:从军阵鼓乐到民间社火
武迓鼓起源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由宋将王韶为鼓舞士气创制于军中。
初期用于模拟行军阵法,后衍生为民间文、武两种形式。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其发展为歌舞形式,明清时期融入社火表演。
清代至民国时期,平定迓鼓广泛流传于井芝峪、三泉等村落,抗战期间更被用于抗日宣传,成为晋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拟兽舞蹈。
(二)艺术特征:战阵美学中的集体记忆
武迓鼓由21名男性演员持扁鼓、音锣等乐器列阵表演,通过“耍回”与“走阵”两部分展现行军破阵场景:
“耍回”:以“内外圆场”为基础,表现梁山武士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包含“狗相咬”“头回”等15个套路;
“走阵”:通过“剪股阵”“四人阵”等阵法变换,象征攻城掠地的过程。
演员身着武社火服饰,背插单靠旗,胸挽八宝绳花,脸谱与戏曲略同,角色分“孤、净、武生、小旦、丑”五类。
其核心剧目《朱全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等,以无伴奏说唱与舞蹈结合的形式,传递忠义精神。
(三)传承创新:从庙会表演到舞台艺术
2008年,武迓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定县文化馆成为保护单位。
第七代传承人郝崇俭推动鼓点、阵法及服装道具创新,将传统8分钟表演扩展为迎敌、继敌、破敌、祝捷四部分,演员增至43人,乐器增至43件。
通过“非遗进校园”计划,该技艺在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设立传承基地,结合实景剧排练与旅游线路融合,实现从民间社火到舞台艺术的转型。
三、马山扇鼓:晋东农耕的祈福之舞(2023年)
(一)历史渊源:口传身授的民间记忆
马山扇鼓流传于平定县东回镇木槽村,具体起源时间未见明确史料记载,但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在民间延续至今。
其道具为直径约40厘米的扇形羊皮鼓,鼓柄装饰传统纹样,兼具祭祀祈福与节庆娱乐功能,反映晋东地区农耕文化特征。
2023年5月,该项目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获得官方认定。
(二)艺术特征:扇舞中的农耕哲学
马山扇鼓以群舞编排为主,配合民间乐曲完成队形变换与肢体表达:
道具形制:扇形鼓面采用羊皮蒙制,鼓柄装饰传统纹样,体现“物尽其用”的农耕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