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锦绣街,循着丝线的温润向西而行,两月后,一片依山而建的石屋出现在高原上。
绛红色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将天空衬得格外湛蓝,街角的转经筒蒙着层酥油,被无数只手磨得发亮,
转动时发出“嗡——嗡——”的低沉声响,像大地深处的呼吸——这里便是“转经镇”。
镇口的玛尼堆旁,坐着位捻着佛珠的老阿妈,姓卓玛,大家都叫她卓玛阿妈。
她的手指布满老茧,却灵活地拨动着紫檀木佛珠,每念一句经文,就将佛珠向前推一颗,阳光透过佛珠的纹路,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这串珠子陪了我四十年,”她抬头笑了笑,露出淳朴的笑容,“是我阿爸给我的,说每转一圈,就离菩萨近一点。”
艾琳娜望着远处山坡上的寺庙,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转经道上稀稀拉拉地走着几位老人,手里的转经筒转得缓慢。
“卓玛阿妈,以前转经的人很多吧?”
“多到转经道上挤不下,”卓玛阿妈叹了口气,指了指山脚的公路,
“去年通了车,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说那里赚钱多。他们不知道,转经不是为了求菩萨,是为了让心平静,就像这经筒,转得越稳,心里越踏实。”
她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转经筒,铜制的筒身刻着密密麻麻的经文,“这是我给小孙子做的,他在城里上学,说看到这个,就像看到我在他身边。”
小托姆跟着几位老人走上转经道,道旁的石墙上刻满了六字真言,有的被岁月磨得模糊,有的还留着新鲜的刻痕。
他学着老人的样子,用掌心推着巨大的转经筒,筒身沉重,每转动一圈都要费些力气,却能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宁。
“这些经文刻了很久吗?”他摸着石壁上的字迹,指尖能感受到刻写时的力道。
“有些是几百年前刻的,”卓玛阿妈的儿子顿珠走了过来,他刚从寺庙里出来,手里捧着一卷经幡,
“我爷爷说,这面墙上的经文,是祖辈们用石头一点一点凿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藏着祈福。”
他指着其中一处模糊的刻痕,“这里以前刻着‘六字真言’,文革时被磨掉了,去年我又重新刻了一遍。”
寺庙的大殿里,几位喇嘛正在诵经,声音低沉而庄严,酥油灯的火苗随着诵经声轻轻晃动。
供桌前的经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经卷,有的用布包着,有的用木板夹着,最上面的一卷已经残破,却仍能看出抄写时的虔诚。
“这些经卷是老喇嘛们手抄的,”顿珠轻声说,“以前每个字都要蘸着酥油写,说这样经文才不会被虫蛀。”
正说着,几个背着登山包的游客走进大殿,拿着相机对着佛像拍照,闪光灯“咔嚓”作响,其中一个还拿起供桌上的转经筒,胡乱转了几圈,说要“体验一下”。
顿珠皱起眉头,上前轻声劝阻:“施主,转经要心诚,不能随便转的。”
游客不耐烦地挥手:“不就是个木头筒子吗?哪来那么多讲究。”
卓玛阿妈听到争吵,拄着拐杖走进大殿,指着转经筒上的经文说:
“这上面的每个字都是佛的教诲,转的时候要顺时针,要想着众生平安,不能想着自己赚钱。就像这酥油灯,要一滴一滴地添油,才能一直亮着,心不诚,灯就会灭。”
游客们被说得不好意思,放下转经筒,默默地退出了大殿。顿珠叹了口气:“现在的人都太急了,连转经都想走捷径。”
傍晚时分,高原上的风变得寒冷,带着远处雪山的气息。
卓玛阿妈领着众人去煨桑,她将松枝、柏叶放进桑炉,再撒上些青稞,烟雾袅袅升起,带着清冽的草木香。
“煨桑是为了敬天地,”她望着升起的烟雾,“要想着草原丰美,牛羊肥壮,不能只想着自己。”
小托姆突然发现,桑炉旁的石头上刻着些奇怪的符号,像是日期,又像是数字。“这些是什么?”
“是‘祈福记’,”顿珠解释,“每家人煨桑后,都会在这里刻个记号,说这样菩萨就能知道谁来了。你看这个,”
他指着一个歪歪扭扭的符号,“是我小时候刻的,那时候家里的牛病了,阿妈带我来祈福,后来牛真的好了。”
夜里,寺庙的钟声突然响起,“当——当——”的声响在寂静的高原上格外清晰。
卓玛阿妈说,这是喇嘛在为远行的人祈福。众人站在转经道上,看着月光下的转经筒,仿佛能看到无数双手在推动它们转动,无数颗心在默念经文,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离开转经镇时,卓玛阿妈送给他们每人一条哈达,上面绣着六字真言,是她亲手绣的。
“这条哈达要系在心里,”她为众人献上哈达,眼神里满是祝福,“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像转经一样,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修,心诚了,路就顺了。”
汽车行驶在高原的公路上,车窗外的经幡还在风中飘动,转经筒的“嗡嗡”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无限流之中式副本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无限流之中式副本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