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踱到一个描金漆箱前,靴尖踢了踢箱底:"这里面是什么?"
"回大人,是......是先母的嫁妆。"宝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正是黛玉说的那个箱子。他刚要伸手去开,就见李大人突然按住箱盖:"让本官自己来。"
铜锁被轻易撬开,里面果然是些旧衣物和首饰。李大人的手指在箱底摸索,突然停住,猛地一掀——箱底的木板应声而裂,露出个夹层,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封书信,信封上都盖着江南织造局的火漆。
"这是什么?"李大人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火漆上的"林"字清晰可见。
宝玉的后背沁出冷汗。他知道这是林如海写给贾政的信,里面详细记录了贾政如何顶住压力查办盐商,只是不知为何会藏在这里。"大人,这是......"
"不必解释,本官自会看。"李大人打断他,拆开信封,信纸泛黄,上面的字迹却力透纸背。他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看到最后突然拍了下箱子:"好个贾政!竟被你们瞒了这么久!"
贾政愣在原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宝玉凑过去一看,信上赫然写着"盐运使王某勾结地方官,欲以重金行贿,幸得学政贾政严词拒绝,并密报于我"。原来这竟是能证明贾政清白的铁证。
"大人,这......"贾政又惊又膝盖一软差点跪下。
李大人却没看他,目光落在最底下的一封信上,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着朵梅花。他拆开一看,脸色骤变,猛地转向宝玉:"这信是谁写的?"
宝玉探头去看,只见信上写着"荣国府采买的木料,实为忠顺王府私用,万勿声张",字迹娟秀,竟有几分像赵姨娘的笔迹。他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去年修建大观园时,赵姨娘确实托人从江南买过木料,当时只说是给贾环做书房用。
"回大人,晚辈不知。"宝玉的手心全是汗,"这箱子是......是先舅母留下的,许是她生前收着的。"
李大人冷笑一声,将信塞进袖中:"看来荣国府的热闹,还不止盐案一桩。来人,把这些书信带回衙署,另外......"他的目光扫过院中众人,"把赵姨娘带过来,本官有话要问。"
消息传到潇湘馆时,黛玉正坐在窗前描花样子。紫鹃刚说完"赵姨娘被带走了",就见她手里的银针猛地扎进指尖,血珠滴在粉白的绢帕上,像朵骤然绽放的红梅。
"姑娘,您别动气。"紫鹃连忙拿过帕子按住她的手指,"宝二爷让人带话说,有林大人的书信作证,老爷应该没事了,让您放心。"
黛玉望着窗台上的文竹,叶片上的水珠正顺着叶脉滚落。她知道,赵姨娘那封信牵扯出的忠顺王府,才是真正的祸根——当年太子与忠顺王争夺储位,贾政虽未明说,却一直暗中支持太子,若是被人翻出私通忠顺王府的证据,就算洗清了盐案嫌疑,也难逃"首鼠两端"的罪名。
"紫鹃,去把我妆奁里的那支玉簪拿来。"黛玉的声音有些发颤,"就是刻着'海晏河清'的那支,你亲自送去给宝二爷,告诉他......就说这是我父亲当年在京城做官时,先帝赏赐的,或许能派上用场。"
紫鹃刚要走,就听见院外传来喧哗。原来是贾母让人来请黛玉去上房,说是李大人要问话。黛玉扶着窗台站起来,指尖的血珠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暗红——她知道,这场风波,终究还是要自己去面对。
第三折 病榻陈情辨是非
贾母上房的气氛比库房还要凝滞。李大人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那支刻着"海晏河清"的玉簪,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簪头的明珠上,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黛玉穿着件月白夹袄,袖口绣着几枝兰草,刚进屋就一阵轻咳,帕子捂在嘴边,指节泛白。"大人召见,不知有何吩咐?"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
李大人放下玉簪,目光落在她苍白的脸上:"林姑娘,本官听说,西跨院库房里的书信,是你父亲留下的?"
"是。"黛玉微微颔首,"先父在江南任巡盐御史时,与贾政有书信往来,其中确有提及盐运使行贿之事。先父曾说,贾政公在江南时,拒贿守节,是难得的清官。"
"哦?"李大人挑眉,"那这封涉及忠顺王府的信,你也认得?"他把那封画着梅花的信推到黛玉面前。
黛玉的目光在信上停留片刻,突然轻笑一声:"大人有所不知,这信上的字迹,看似像赵姨娘所写,实则模仿得并不像。赵姨娘惯用重墨,笔画收尾处有个小弯钩,而这信上的字迹偏淡,收尾处是直的,倒像是......"她顿了顿,"倒像是有人刻意模仿,想栽赃给赵姨娘。"
李大人的眼睛亮了:"姑娘何以见得?"
"不瞒大人,"黛玉的指尖轻轻拂过信纸,"家父在世时,曾教我辨识笔迹。这信上的梅花,看着是赵姨娘常画的墨梅,实则花瓣的晕染手法不同,赵姨娘画梅用的是浓淡墨,而这上面的梅花,用的是宿墨,显然是另一个人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金陵烬未央卷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陵烬未央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