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提出,两族渔民可以合作捕鱼,山南的船快,负责追鱼群;山北的网好,负责围捕,捕到的鱼按出力多少分配。渔民们听了,觉得有理,当场握手言和。
李县令看着这一幕,对阿麻和利笑道:“你看,选对一个人,能化解多少矛盾?这就是举贤不问族别的好处。”
阿麻和利点点头,指着学宫方向:“听说这次没中的山南学子,都回去发奋读书了,说下次要考得更好。山北的学子也不敢懈怠,阿勇在仓库里把《唐律》抄了三遍,说要‘雪耻’呢。”
乡贡的影响,像水波一样扩散开来。山南的学童入学率比去年翻了一倍,家长们说“要让娃像阿海叔一样当县尉”;山北的私塾开始招收山南的学生,学费与山北学子一样;连通婚都多了起来,山南的渔夫娶了山北的织户女儿,山北的铁匠嫁了山南的书生,婚礼上既唱山南的渔歌,也奏山北的鼓乐。
阿海在县衙待了半年后,李县令又给他派了个新任务:去山南、山北各部落宣讲“大唐选官之制”。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挤满了人,孩子们围着他要“识字课本”,老人拉着他问“考吏员要不要看年龄”。
在山南的一个小渔村,有个瞎眼的老渔民摸着阿海的吏袍,哽咽道:“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山南人能穿这样的衣裳。大唐的规矩,真好啊。”
阿海握着老人的手,说:“大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耀,是大唐的规矩给了咱们机会。以后会有更多山南人、山北人,靠着学问当官,让琉球越来越好。”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看着李县令的奏报,上面附了阿海的《治水策》抄本。他笑着对裴炎说:“朕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部落隔阂,非一日之寒,但若能让百姓看到‘有才就能出头’,再深的隔阂也能消弭。”
他下旨,赏阿海“布五十匹,钱五十贯”,并让吏部将琉球的“乡贡之制”写成《海东选贤录》,发给新罗、倭国参考。
秋末的首里城,学宫又贴出了新的布告——下一届乡贡开始报名。这次,山南、山北的学子挤在一起,讨论着该读什么书、该拜哪个先生,没人再提“部落”二字。阿海路过时,看到阿勇正拿着《论语》向山南的学子请教,两人凑在一起,头挨着头,像一对真正的同窗。
阿海笑了。他知道,琉球的融合,不只是政令推动的结果,更是无数个“阿海”“阿勇”在科举考场、在日常相处中,慢慢懂得“大唐子民”四个字比“部落出身”更重要的过程。
海风拂过学宫的匾额,“海东文脉”四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这里走出的,不只是吏员,更是打破隔阂的种子,终将在琉球的土地上,长出一片不分山南、山北,只认“大唐”的森林。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储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