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老渔民收到了长安的回信。信封上盖着“皇帝行在”的印,里面是一张用宣纸写的御批,字不多,却力透纸背:“朕知琉球百姓之心,亦念海东万里之土。好好耕作,教子向学,便是对大唐最好的回报。”老渔民把这封信裱在木板上,挂在自家的堂屋里,每天都要对着长安的方向拜一拜。
秋末的一天,阿潮又去驿馆送鱼干。刚走到门口,就见驿卒们围着一艘海鹘船忙碌,船上卸下的箱子里,装着长安送来的新历书和越冬的棉衣。驿丞笑着告诉他:“李刺史说,今年冬天冷,朝廷特意给琉州百姓捎来棉衣,按户籍每户一件,连你们山南的渔民都有份。”
阿潮摸着那些棉衣,布料是蜀地的锦缎,里子絮着蓬松的棉絮,比家里的旧棉袄暖和多了。他忽然想起三年前还在当“渔奴”的时候,冬天只能裹着破渔网取暖,如今不仅有了自己的田宅,连长安的皇帝都记着他们的冷暖。
海风吹过驿馆的旗杆,“大唐琉州驿”的旗帜哗啦啦作响。远处,新的驿船正准备出发,船头堆满了琉球的海产、学子的诗卷、百姓的家书,这些带着海东气息的物件,将沿着这条驿道,穿过海浪,越过平原,最终抵达长安的街巷里弄。而长安的政令、书籍、温暖,也会顺着同一条路,来到琉球的沙滩与田埂上。
就像李崇在驿馆石碑上刻的那句话:“驿道如虹,连山海为一家;文脉似河,通唐琉为一体。”当首里城的晨钟与长安的暮鼓,在同一条驿道上共振,这片土地与大唐的联系,早已不止于制度与文书,更在日复一日的往来中,融进了血脉里,成了再也割不断的牵挂。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储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