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俗论》正需补充东方文明的详实素材,尤其是清国皇帝这种‘开明君主’的治理实践,他们以道德为基础的法律体系,远比欧罗巴的神权统治更值得探讨!”
孟德斯鸠眉头紧锁,手指重重敲击桌面,语气严谨如编撰《论法的精神》时的批判姿态,话锋陡然一转,提及一个独特的观察点。
“康德的离世着实令人遗憾,他的理性视角本可为此行增添更多思考。
我而来,绝非为了印证‘理想国度’的传说。
欧罗巴学界对清国的认知本就分裂,而我始终认定,这是一个‘依赖酷刑维持秩序的专制国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清国人的生育能力超乎想象,人口的过度增长必然加剧资源匮乏,这或许正是他们‘狡黠利欲’、商人用重秤买入、轻秤卖出的根源之一。
沿途所见虽看似革新,但本质仍是君主主导的管控,我要实地探查这种人口压力下的社会真相,为我的专制政体研究提供最鲜活的例证。”
卢梭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他一贯的思辨与批判,目光锐利。
“康德未能亲见东方,确是一大憾事。
我承认儒家道德的价值,但始终质疑清国的专制体制。
此前听闻这里文化艺术繁荣,却与道德进步背道而驰,这与启蒙思想的核心完全冲突。
我受邀的目的,是深入民间观察普通民众的真实处境,他们所谓的‘安居乐业’,是否只是专制高压下的被动顺从?
我的《社会契约论》若能融入对东方专制扼杀自由的剖析,必将更具深度。
不过,这般优渥待遇需警惕,清国君主或许想借我们的名声美化其统治。”
狄德罗摊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沿途所见图景,语气却带着复杂的审视,与他早期肯定科举、后期批判“双重暴政”的观点一脉相承。
“我编纂《百科全书》时曾收录清国条目,早期确实认可其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但后来听闻的传闻让我生疑。
那些称清国人‘虚伪卑劣’‘半开化’的评价或许偏激,但我必须亲身判断,这些一手资料将重构欧罗巴对东方的认知,也算是替康德完成一份未竟的观察。”
达朗贝尔点点头,延续了《百科全书》中对孟德斯鸠专制论的认同。
“我放弃巴黎科学院的邀请而来,是想以客观视角研究清国,但对其政体始终保持警惕。
沿途所见的秩序井然,背后是否隐藏着对思想的压制?
我计划重点考察清国的学术环境,探究这里的‘理性’是否只是君主集权的附庸。
不过不得不承认,他们为我们备齐了研究所需的仪器与典籍,这份细致足见对学术交流的重视,也让我更期待揭开真相。”
休谟则笑着举起酒杯,语气豁达而客观,眼中却藏着一丝惋惜,契合他在《论民族性格》中不偏不倚的立场。
“康德的离世是学界的损失,他若能来,定会对东方国民性做出独到解读。
在苏格兰,我早已对清国充满好奇,茶叶、丝绸背后的文明密码一直吸引着我。
但我从不轻信传教士的过度美化,也不盲从商人的片面诋毁。
此次来华,我会客观对比东西制度,我的《人性论》若能融入对东方国民性的观察,必将更具广度。
这般优渥待遇让我们无需为生计担忧,全心投入调研即可,清国的真实面貌,我们替康德一并看、一并听、一并感受。”
一旁几位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也插话交流,有人好奇清国的水泥是否如传闻中那般神奇,有人想探究中医与西医的差异,现场氛围热烈而融洽。
他们未曾察觉,阴暗的角落里,国安局密探正用鹅毛笔飞速记录着众人谈话,这些文字连夜被送往紫禁城养心殿。
喜欢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