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结语
下卷已述嘟舍花自罗罗坝扬名,经李默传于大理解瘀血重症,阿月病案证其温宫种子之效,周志远田野调查录其详,终入《云南通志》成文献之典。此历程尽显“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之深度互动:彝人的实践为根,医家的交流为枝,方志的收录为果,缺一不可。其“实践先于文献”的特质,恰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从生活中识药,在实践中验药,于文献中存药,方能让一株野草,成为跨越民族、跨越地域的济世良方。嘟舍花的故事,不止是一味草药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见证,其智慧,将随《云南通志》,代代相传。
尾章
若干年后,哀牢山的嘟舍花依旧年年盛开,红萼灯笼似的挂在枝头。阿倮的弟子们继承了他的医术,继续用嘟舍花治病,也继续教村里的人种药、晒药。有人在药田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彝汉两种文字,写着“嘟舍花之田”——既是纪念阿倮,也是纪念那些用实践发现嘟舍花的彝人。
偶尔,会有外地的医家或学者来罗罗坝,他们会去蛇沟看嘟舍花的原生地,会去阿倮家看那块桦树皮和《云南通志》,会听村里的老人讲阿木遇蛇毒、阿月求子的故事。他们都说,这哀牢山的嘟舍花,不光是一味药,更是一本活的书——写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实践精神,写着民族间的医药融合,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风过哀牢山,吹得嘟舍花的枝条轻轻晃,像是在跟每一个来访的人打招呼,也像是在诉说着那段从山野到典籍的传奇——那段关于实践、关于传承、关于救人的传奇,会和这朵红萼灯笼似的花一起,永远开在哀牢山里,开在每一个需要它的人心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