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验证,孙思邈带来了两位太医院收治的眼疾患者,一位是肝肾阴虚型目昏,一位是肝热型目赤。玄清为二人诊治后,分别用端浆果配伍不同草药施治。三日后,两位患者的症状均明显缓解;十日之后,基本痊愈。
孙思邈心悦诚服,对玄清道:“先生隐居山野,心怀苍生,发掘此等奇药,又能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实践经验,令人敬佩!端浆果功效确凿,配伍灵活,实乃明目济世之珍品,理应载入本草,惠及天下。”
离开终南山前,孙思邈将收集的病案、玄清的论述及自己的验证结果,整理成详细的札记,上报太医院和太宗皇帝。不久,朝廷下旨,将端浆果纳入太医院药材名录,允许各地医者采购使用。
第七回 修志采风 广集实例入通志
贞观十四年,陕西布政使司奉命修订《陕西通志》,其中“物产”“方技”二卷,需收录地方特产及民间验方。修志官员李敬之,素闻端浆果的传奇,便主动请缨,前往终南山采风,收集相关资料。
李敬之抵达终南山后,效仿孙思邈之法,先广泛走访村落,收集端浆果的使用案例。他不仅走访了之前被治愈的患者,还找到了更多新的案例:有赶考书生因久视书本,患目干涩疲劳,用端浆果捣汁点眼,三日后便缓解;有农妇因产后抑郁,肝郁气滞,致目赤肿痛,用端浆果配伍柴胡、郁金,半月痊愈;有孩童因误食辛辣之物,上火致目眦溃烂,用端浆果汁涂抹,五日即愈。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因的目疾,充分展现了端浆果的适用范围之广。李敬之又前往栖霞寺,查阅了智远僧人记录的“珠华明目膏”制法;前往瓷窑村,了解了端浆果与凡士林混合制膏的用法;还查看了乡邻们制作的“端浆果辨识图”和护育记录。
随后,李敬之拜访了玄清,玄清将自己多年的行医笔记赠予他。笔记中详细记录了端浆果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配伍禁忌等,还有数十个完整的病案,包括病情描述、辨证过程、用药方案、疗效观察等,极为详实。
李敬之仔细研读笔记,又与玄清探讨“实践先于文献”的道理。玄清道:“端浆果在民间使用已有数年,治愈者不计其数,口耳相传的经验早已丰富,只是未曾有文字记录。如今修志收录,正是将民间实践升华为文献记载,让这份智慧得以传承。”
李敬之深以为然,他将收集到的案例、玄清的笔记、孙思邈的札记、卢承业的举荐书等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去粗取精,最终形成了关于端浆果的详细记载。他在《陕西通志》中写道:“端浆果,生秦岭,果端正如珠,红萼翠叶,黏润多汁。性微寒,味甘苦,入肝、肾二经。捣汁滴眼,可清肝热、养肝血、退翳明目、消肿解毒,主治目赤肿痛、目昏不明、翳障遮睛、眼外伤等症。隐士多用之,乡邻传其效,经太医验证,实乃明目奇珍。”
至此,这株源于秦岭山野的无名野果,历经民间实践的检验、医者的验证、官员的采风,终于正式载入《陕西通志》,定名“端浆果”,其明目传奇有了文献记载的依据,而这文献背后,是无数民间实践者的智慧与汗水,是“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完美互动。
第八回 珠名永载 医脉传承照古今
《陕西通志》成书后,端浆果的名声愈发响亮,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甚至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各国。不少西域商人前来长安采购端浆果,将其带回本国,治愈了许多眼疾患者,端浆果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抹亮色。
玄清年事渐高,便收了两位弟子,一位是清溪村的少年李墨,一位是长安来的书生张彦。玄清将自己对端浆果的认知、行医经验及中医理论,倾囊相授,教导他们“医者仁心,实践为要”,既要研读医书,更要深入山野,了解草木习性,倾听民间声音。
李墨和张彦牢记师训,每日随玄清采摘草药、诊治患者,闲暇时研读医书,走访乡邻,收集民间验方。他们在玄清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端浆果的用法:将端浆果与菊花、枸杞配伍,制成“珠华明目茶”,可日常饮用,预防目疾;将端浆果晒干研粉,与炉甘石、硼砂混合,制成“珠华明目散”,治疗翳障效果更佳。
玄清去世后,李墨和张彦继承了他的茅庐和行医事业,继续守护着秦岭的端浆果,为四方眼疾之人诊治。他们还将玄清的行医笔记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册,名为《珠华明目录》,流传后世。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秦岭的端浆果依然枝繁叶茂,其明目功效始终未减。后世医者在《陕西通志》和《珠华明目录》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让端浆果的药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而那些关于端浆果的民间故事,也依然在秦岭南北流传,诉说着这株山野灵珍的传奇,见证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以及“实践先于文献”的永恒真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