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抹完毕,阿爷糯又用干净的麻布将萼筒轻轻固定,叮嘱道:“不可用力挤压,不可沾水,静心躺着,待日落时分再看效果。”岩柱依言躺下,原本紧绷的身体渐渐放松,脸色也从惨白转为淡淡的红晕。
寨民们闻讯赶来,围在堂屋外翘首以盼,议论纷纷。有人说:“阿爷糯这法子新奇,用野果就能治病?”也有人说:“阿爷的眼光不会错,当年阿婆的腰痛,就是他用山上的野草治好的。”阿芒守在一旁,心中既好奇又忐忑,时不时观察岩柱的神色,又看看那枚套在患处的红萼果实,只见萼筒依旧饱满,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日落时分,阿爷糯解开麻布,取下红萼筒。众人定睛看去,岩柱肿胀的阴囊已明显缩小,肤色也从青紫转为正常,按之柔软,不再坚硬。岩柱试着翻身坐起,活动了一下双腿,惊喜地说:“阿爷!不疼了!完全不疼了!”说着便要下床行走,阿爷糯连忙按住他:“刚见成效,不可大意,再敷一枚,明日便可痊愈。”
当晚,阿爷糯又为岩柱更换了一枚新鲜的红萼果实,依旧搭配紫苏、陈皮汁液。次日清晨,岩柱便能正常行走,饮食起居皆恢复如常。消息传遍了整个腊尔山苗寨,村民们无不称奇,纷纷向阿爷糯询问这红萼果实的名字。阿爷糯望着枝头那些铃状的果实,笑道:“它形如铜铃,能包裹患处治病,就叫它‘包铃子’吧。”
第三卷 老少异症皆可治 口传心授广流传
包铃子治疝气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周边的苗寨。不出几日,便有邻寨的村民专程赶来,向阿爷糯求助。其中有一位年过六旬的阿公旺,患疝气已有五年之久,常年小腹坠胀,行走不便,尤其到了秋冬季节,寒邪加重,更是苦不堪言。他曾辗转多地求医,服用过不少汤药,却始终未能根治,听闻包铃子的妙效,便拄着拐杖,让孙子搀扶着来了腊尔山。
阿爷糯为阿公旺诊查后,发现他的疝气与岩柱不同。阿公旺年事已高,气血亏虚,肝气不足,属于“虚疝”,症状为阴囊坠胀,时大时小,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中医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阿公旺的病症,需以温阳益气、理气升提为主,包铃子虽能散结止痛,但单用恐力道不足。
于是,阿爷糯调整了治法。他依旧用包铃子萼筒套敷患处,却在萼筒内侧垫了一层薄薄的黄芪、党参粉末。黄芪补气升阳,党参健脾益肺,二者皆为补气之要药,能增强体质,升提下陷之气,与包铃子的温通散结相结合,标本兼顾。同时,阿爷糯还嘱咐阿公旺,每日用山药、红枣煮粥食用,健脾益气,辅助治疗。
阿公旺在寨中住了三日,每日更换一次包铃子,敷药后坠胀感日渐减轻。第三日临别时,他已能自如行走,无需孙子搀扶。阿公旺握着阿爷糯的手,感激涕零:“阿爷糯,你真是活菩萨!五年的病痛,没想到三枚包铃子就治好了!”阿爷糯笑道:“是包铃子有灵,也是你命不该受此苦。回去后切记不可劳累,注意保暖,秋冬时节多穿衣物,避免寒邪入侵。”
没过多久,又有邻寨的妇人抱着三岁的孩童阿蛮前来求医。阿蛮患的是小儿疝气,哭闹时阴囊便会肿胀,安静时则恢复正常。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疝气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养护不当所致。阿爷糯考虑到孩童肌肤娇嫩,包铃子的萼筒虽柔软,但直接接触可能会刺激皮肤,于是便将萼筒用温水泡软,去除内里的绒毛,再套敷在患处,同时叮嘱妇人,平时不要让孩子过度哭闹,喂奶时避免呛咳,以免腹压增高。
仅敷了两次,阿蛮的疝气便不再发作。妇人欣喜不已,拿出自家织的苗锦送给阿爷糯,阿爷糯婉言谢绝,只让她多采摘些包铃子晒干备用,若日后再有发作,可自行敷用。
随着一个个病案的治愈,包铃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周边数十个苗寨的村民,但凡患上疝气,都会前来求助阿爷糯,或是自行上山采摘包铃子施治。阿爷糯也毫无保留,将包铃子的采摘时间、处理方法、使用禁忌等,一一传授给前来学习的村民。他告诉大家,包铃子需在秋季果实成熟、红萼饱满时采摘,采摘后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使用时若为急症,可直接套敷;若为慢症,可搭配补气、理气的草药使用;孕妇、皮肤破损者则不可使用。
这些知识,没有纸笔记录,全凭口传心授,从腊尔山苗寨传到清水江畔,从老年苗医传到年轻后生,如同山间的溪流,在苗疆大地上流淌蔓延。许多村民都将包铃子视为“神果”,在采摘时会虔诚地向果树鞠躬,感谢草木之灵的馈赠。
第四卷 盐商远来求妙法 实践先于笔墨书
光绪十三年秋,一位身着绸缎、头戴瓜皮帽的中年男子,带着两个随从,骑着马来到了腊尔山苗寨。此人是府城的盐商李掌柜,常年往返于湘黔边境贩盐,因久坐马背上,加之生意繁忙、情志不畅,患疝气已有三年,虽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服用了大量汤药,却始终时好时坏,近来更是加重,胀痛难忍,连生意都难以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