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宫灯记
楔子
清高宗乾隆年间,国运昌隆,文风鼎盛,然本草之学虽有《本草纲目》《本草经集注》传世,民间仍藏无数未载之灵草。盖天地造物,草木含章,往往于乡野阡陌间隐其真意,待识者发掘,方显其济世之能。江南烟雨,江北晴川,多少草木因人口传心授,护佑一方生民,却未入官修典籍。此“实践先于文献”之理,恰是中华医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鲜活注脚。扬州城外,瘦西湖畔,一株株红萼垂珠的草木,便藏着一段御笔赐名、宫禁传芳的传奇,其名唤作“锦灯笼”。
上卷
第一回 烟雨扬州逢盲女 莺啼一曲话灵根
乾隆十六年春,乾隆帝奉孝圣宪皇后南巡,銮驾驻跸扬州。时维三月,烟花迷岸,绿柳垂丝,瘦西湖上画舫凌波,笙歌不绝。帝性喜微服,一日摒退随从,只扮作江南士子,携伴当小禄子,漫步于钞关门内的市井街巷。
此处茶楼酒肆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更有说书、卖唱者散于坊间,一派市井繁华。行至一处巷口,忽闻一阵清亮歌声穿帘而出,如莺啼春涧,似泉漱石,婉转悠扬,直透耳膜。乾隆驻足细听,歌者唱的是《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字句圆润,中气充沛,全然不似寻常卖唱者的沙哑干涩。
帝心下好奇,循声走入巷内,见一棵老槐树下,坐着一位盲女。她年约十五六,荆钗布裙,双目虽盲,却面色红润,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盲女身前摆着一架旧琵琶,指尖轻拨,歌声便源源不断地溢出。旁侧立着一位老妪,想来是她母亲,正替她收着零星赏钱。
待一曲唱罢,乾隆上前问道:“姑娘嗓音清越,宛若天籁,不知是天生如此,还是有何保养妙法?”盲女闻言,微微侧头,浅笑道:“公子见笑了,小女自幼目盲,全凭卖唱糊口,若嗓音不济,如何度日?这嗓子能保得今日,全赖一种野果滋养。”老妪补充道:“是啊公子,这孩子五岁时得了喉疾,咳得撕心裂肺,嗓子肿得连哭都发不出声,求医问药皆无效。后来偶遇一位山野郎中,教我们采一种红萼果实,煎汤代茶饮,不过半月,嗓子便好了。此后日日食用,这嗓音便一直清亮着。”
乾隆忙问:“那野果唤作何名?模样如何?”盲女回忆道:“那果实外包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红萼,形似灯笼,成熟时红如丹霞,乡邻都叫它‘红姑娘’,也有人称‘锦灯笼’。郎中说,这果子性凉,能清喉间火气,润肺中津液,小女日日食之,不仅嗓子无碍,连往日口干舌燥的毛病也没了。”乾隆闻言,心中一动,暗忖:“肺主声,喉为肺之门户,此果能清喉润肺,想必是对症肺经热盛之症。”他再问几句,得知此果多生于田间地头、荒坡野岭,山东、河南一带尤为多见,扬州本地也偶有野生。
临行前,乾隆命小禄子留下一锭银子,叮嘱盲女好生保重。转身离去时,那清亮的歌声又在身后响起,乾隆心中已记下“锦灯笼”三字,暗思:“民间竟有如此灵草,未入太医院典籍,回去定要查明。”
第二回 御苑寻芳无觅处 太医束手叹孤闻
乾隆南巡归来,念念不忘扬州盲女所言的锦灯笼。一回紫禁城,便即刻传旨太医院,命众太医遍寻此草,详查其性味功效,拟方入药。
彼时太医院院判吴谦,乃当世名医,着有《医宗金鉴》,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接到圣旨后,吴谦不敢怠慢,即刻召集院中二十余位御医,共议此事。乾隆亲至太医院,详述盲女所言:“此果形如宫灯,红萼裹实,能清喉润肺,护嗓开音,江南、山东皆有生长。”
吴谦率众人翻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证类本草》等历代典籍,从日出查到日暮,竟未找到任何关于“锦灯笼”“红姑娘”的明确记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医道:“院判,臣行医五十载,阅药无数,从未听闻此名。莫非是民间俗称,与典籍所载异名同物?”众人又分头查找“灯笼草”“酸浆草”等相似名称的条目,虽有提及酸浆草“酸、苦,寒,主热咳咽痛”,但描述其形态为“叶似茄叶,花白色,果实圆球形,外包宿萼”,与乾隆所述“红萼如宫灯”略有差异,且未言及“锦灯笼”之名。
吴谦沉吟道:“陛下所言,想来是民间口传之草。中华大地,草木万千,典籍所载不过十之五六,许多乡野灵草,只在民间流传,未被医者收录。这‘实践先于文献’,正是本草之学的常态。”他遂奏请乾隆:“陛下,此草既为民间所用,必有其独到之处。臣请旨,令各省巡抚派员寻访,收集标本、详询用法,再由太医院验证其药性。”
乾隆准奏,即刻下旨各省,严查“锦灯笼”踪迹。然而半年过去,直隶、江南、河南等地巡抚皆回报,寻访无果,或有类似野果,却无“护嗓开音”之效。原来民间所称“锦灯笼”,因地域不同,名称各异,有的地方叫“挂金灯”,有的地方叫“泡泡草”,官府差役不懂辨识,自然难以寻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