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众医束手无策,乾隆也颇为怅然。一日,他在御花园散步,见廊下悬挂的宫灯,红绸包裹,形似垂珠,忽然想起盲女所言“形如宫灯,色若丹霞”,心中暗道:“如此独特之形,为何竟寻不到?莫非是朕的旨意不够详尽,或是寻访之人不够用心?”他越发觉得此草不凡,民间口传的智慧,往往藏着未被发掘的真理,这锦灯笼,定要寻到不可。
第三回 东鲁巡府访乡野 田埂灵草现真容
乾隆十七年秋,山东巡抚国泰奉旨巡查地方农桑。国泰为官勤勉,深知民间多有奇方异草,此前朝廷寻访锦灯笼,山东虽有回报无果,但他心中始终记挂此事。此次下乡,他特意不带随从,只扮作寻常商人,深入齐鲁乡野,明察暗访。
一日,国泰行至济南府章丘县郊外,见一位老农正在田间劳作,田埂边长满了一种奇特的植物:茎高尺余,叶呈卵形,叶缘有锯齿,枝头挂着一个个饱满的红萼果实,萼片薄如蝉翼,微微张开,包裹着里面的圆果,风一吹,便似一个个小红灯笼在枝头摇曳,红如丹霞,艳若胭脂。
国泰心中一动,上前问道:“老丈,这是什么草?结的果实好生别致。”老农直起身,擦了擦汗,笑道:“客官是外乡人吧?这叫‘红姑娘’,也叫‘锦灯笼’,田埂、荒坡到处都是,不值钱的野果。”国泰闻言,心中狂喜,忙追问:“这果子能吃吗?有何用处?”
老农道:“怎么不能吃?熟透了的果子酸甜可口,孩子们都爱摘来吃。要说用处,可不小呢!俺们庄稼人说话多、干活累,嗓子干痛时,摘几个锦灯笼,连萼带果煎汤喝,不出两天,嗓子就舒服了。前阵子俺村李二家的小子,得了肺热咳嗽,咳得整夜睡不着,吃药也不管用,后来俺让他娘采了一把锦灯笼,加冰糖煎水,喝了三天,咳嗽就好了。”
国泰又问:“还有别的用法吗?比如妇人、孩童,是否也能用?”老农想了想,道:“咋不能用?俺家老婆子前些年总说口干舌燥,夜里睡不着,俺就天天给她摘几个锦灯笼,洗净了生吃,没过多久,口干的毛病就没了。还有村里的小媳妇们,常用这果子的汁擦脸,说能润皮肤,不起斑。”
国泰听得仔细,当即亮明身份,命老农带路,采摘了许多锦灯笼的根茎、花叶、果实,又请老农带路,找到了村里一位懂草药的老郎中。老郎中姓王,行医数十年,对锦灯笼的用法了如指掌。王郎中道:“巡抚大人,这锦灯笼可是好东西啊!它性凉,味酸、苦,能清热、化痰、利咽、生津。不仅能治嗓子痛、咳嗽,还能治小儿惊风、妇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俺行医这么多年,用它治好了不少人呢!”
王郎中还拿出一本祖传的手抄药书,上面记载着:“锦灯笼,一名红姑娘,酸苦性寒,归肺、膀胱经。主热咳咽痛,音哑失嗓,津伤口渴,湿热黄疸。采之当在秋实成熟时,去萼留果,或带萼入药,煎服、生食皆可。”国泰见此书虽非官修典籍,却是民间实践的结晶,心中感慨:“果然‘口传知识’藏真义,这锦灯笼的功效,竟与扬州盲女所言分毫不差!”
他即刻将锦灯笼的标本、用法及王郎中的手抄药书一并带回济南府,一面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一面亲自验证其药性。国泰令人取来锦灯笼,洗净煎汤,亲自品尝,只觉入口酸苦,而后回甘,喉咙间竟有清凉之感,连日来因赶路劳累导致的口干舌燥,片刻间便缓解了大半。他又命府中患病的仆役试用,一位患咽喉肿痛多日的仆役,饮了两天锦灯笼汤,肿痛全消,声音也恢复了清亮。国泰心中笃定,这便是乾隆帝苦苦寻觅的锦灯笼。
第四回 御笔亲题赐嘉名 宫苑新栽灵草香
乾隆十七年冬,山东巡抚国泰的奏折与锦灯笼的标本、手抄药书一同送抵紫禁城。乾隆见了那红萼裹实、形如宫灯的果实,心中大喜,当即传旨太医院院判吴谦,即刻前来验证药性。
吴谦带着御医们来到御书房,仔细观察锦灯笼的形态:根茎粗壮,色白质脆;叶片翠绿,叶脉清晰;果实外包的宿萼呈朱红色,膜质透明,内藏一颗橙红色的浆果,果肉饱满,汁液充盈。众御医分工合作,有的品尝性味,有的炮制入药,有的查阅典籍比对。
一位御医尝后奏道:“陛下,此果酸、苦,性寒,入喉有清凉之感,确如民间所言,能清润咽喉。”另一位御医通过脉象验证,道:“臣以其煎剂给肺热炽盛的病患服用,半个时辰后,病患脉象渐缓,咳嗽减轻,可见其清热化痰之效显着。”吴谦则结合王郎中的手抄药书与中医理论,分析道:“陛下,肺主气司呼吸,喉为肺之门户,此果性寒,能清泻肺热;味酸能敛,可收敛肺气;味苦能泄,能涤痰利咽。其归肺经,故善治热咳咽痛、音哑失嗓;又因其性寒生津,归膀胱经,尚能清热利湿,治津伤口渴、湿热黄疸。民间用法与中医理论相合,实乃济世灵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