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宫灯记
下卷
第一回 宫闱妙用以济世 辨证施药显奇功
御花园的锦灯笼植株长势繁茂,夏秋之交,朱红萼片如宫灯垂挂,掩映着橙红浆果,清风过处,暗香浮动。乾隆帝下旨,令太医院将锦灯笼纳入常备药材,不仅用于宫廷诊疗,更允许御医根据民间验方,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之道,拓展其药用范围。
彼时,七皇子永琮年方五岁,素来体质娇弱,入秋后感风邪,继而引发肺热咳嗽。初时只是偶有轻咳,后日渐加重,夜间咳得难以安寝,痰黄黏稠,咽喉红肿,连进食都颇为艰难。太医院御医诊治后,虽用了清热化痰的方剂,却收效甚微。皇后富察氏忧心忡忡,急召院判吴谦亲自诊视。
吴谦来到阿哥所,见永琮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脉象浮数,舌红苔黄腻,当即断道:“阿哥此乃肺热炽盛,痰热郁阻咽喉所致。肺主气司呼吸,热邪壅肺,则气机不畅,故咳嗽痰稠;喉为肺之门户,热邪上灼,则咽喉红肿。”他沉吟片刻,想起锦灯笼“酸苦性寒,归肺经,清热化痰利咽”之效,遂拟方:“取锦灯笼鲜果五枚,去萼留实,配伍川贝母三分、冰糖一钱,加水煎汤,温服,每日三次。”
皇后闻言,虽信吴谦医术,却仍有疑虑:“此草刚入宫廷,小儿服用稳妥吗?”吴谦答道:“皇后放心,锦灯笼民间常用治小儿热咳,其性寒而不峻,味酸能敛肺,苦能泄热,配伍川贝母润肺化痰,冰糖甘平调味,药性平和,正对阿哥病症。”果然,永琮服用一剂后,夜间咳嗽便减轻了大半;三剂服完,痰少咳止,咽喉红肿消退,又能欢蹦乱跳地在御花园玩耍。乾隆帝见状,对锦灯笼的药性愈发信服,赞道:“乡野灵草,竟有如此奇效,民间实践果然藏着医道真谛。”
不久后,纯贵妃苏氏因连日批阅宫中文牍,劳心费神,又逢秋燥,患上了口舌生疮、口干舌燥之症。唇边与舌尖布满红疮,疼痛难忍,连饮水都觉刺痛,容颜也日渐憔悴。御医诊视后,认为是“心火上炎,肺阴亏虚”所致。肺为华盖,主津液输布,肺阴不足则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舌;心火亢盛则灼伤脉络,发为口疮。
吴谦遂取锦灯笼带萼果实,配伍麦冬、生地、玄参等滋阴清热之药,煎汤让纯贵妃含漱后内服。锦灯笼性寒,能清心肺之热;味酸苦,可敛疮解毒,与滋阴药同用,既清泻实热,又滋养阴液,标本兼顾。纯贵妃服用两日,口舌疼痛便缓解不少;五日之后,口疮结痂脱落,口干之症也彻底消失,气色重焕光彩。她欣喜之余,命人取锦灯笼汁调和珍珠粉,每日涂抹面部,果然肌肤愈发细腻莹润,宫中嫔妃见状,纷纷效仿,御花园的锦灯笼果实一时成了后宫的“养颜圣品”。
更有协办大学士刘统勋,因奉命督办河工,日夜操劳,回京后便患上喉痹,声音嘶哑,甚至一度失音。刘统勋乃朝中重臣,许多政务需他亲力亲为,失音让他焦急万分。吴谦诊其脉象,见其脉弦数,舌红少津,断为“肺热津伤,喉络瘀阻”。他单用锦灯笼十枚,带萼煎汤,让刘统勋温服,每日一剂,连服三日。
锦灯笼直入肺经,清热利咽,生津润燥,恰好对症。刘统勋服后第一日,便觉咽喉清凉,干燥感减轻;三日后,声音逐渐恢复清亮,能正常说话。他感慨道:“此草虽出身乡野,却胜过许多名贵药材,‘实践先于文献’,古人诚不欺我!”自此,锦灯笼在宫廷中声名鹊起,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文武大臣,凡遇咽喉、肺系相关病症,皆以其为常用药,其“清热化痰、利咽生津”的功效,在一次次诊疗中得到充分印证。
第二回 御赐灵草传民间 乡野新方续传奇
乾隆帝见锦灯笼功效卓着,又念及此草源于民间,理当回馈百姓,遂下旨:将太医院整理的锦灯笼药用方刊印成册,名为《锦灯笼济世方》,发放至各省府州县,令地方官府组织郎中学习,推广种植锦灯笼,让这灵草惠及更多生民。
旨意传到山东章丘,正是锦灯笼播种的时节。章丘县令奉旨在城郊开辟药园,专门种植锦灯笼,又请此前为国泰引路的王郎中主持其事,教授百姓种植技巧与药用方法。王郎中感念皇恩,索性将自己祖传的手抄药书与《锦灯笼济世方》合编,增补了许多民间配伍经验,印成通俗的小册子,发放给乡邻。
章丘县有一渔民,姓赵,其妻产后体弱,又不慎染病,患上了湿热黄疸。起初只是肌肤泛黄,后来日渐加重,眼白、尿液皆呈深黄色,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赵渔民带妻子四处求医,服了许多汤药都不见好转,家中积蓄也耗费大半,心急如焚。恰逢王郎中在乡间义诊,赵渔民便带着妻子前来求治。
王郎中诊视后,见患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断为“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他想起《锦灯笼济世方》中记载其“归膀胱经,清热利湿”,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拟方道:“取锦灯笼根茎一两,配伍茵陈五钱、栀子三钱、茯苓四钱,加水煎服,每日一剂。”他解释道:“锦灯笼性寒,能清热利湿,通利膀胱水道,助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茵陈、栀子乃治黄疸之要药,协同增效,不出十日,必有好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