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点开社群,果然,讨论区已经炸了。有人发了他新糖龙的截图,惊叹“这龙角也太有感觉了”;有人@青灯,说“想听听爷爷走街串巷的故事”;还有个叫“老糖匠李”的藏家留言:“我父亲也是做糖艺的,家里有本《糖艺技法笔记》,看到青灯的捐赠,我也想捐出去,让孩子们多学些老手艺。”
没过多久,青灯在社群里发了条长帖,详细讲了爷爷的糖艺生涯,还附了更多图谱里的照片,最后说:“要是有其他老糖艺人的后代,我们可以建个群,一起把老手艺的故事整理出来,加到糖龙里,让更多人知道。”
帖子下面,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有捐旧工具的,说“家里有爷爷的竹刀,愿意寄到竹溪村”;有分享故事的,说“奶奶以前会做糖画,我还记着步骤”;还有平台的客服留言:“我们会开设‘老手艺故事库’,专门收录大家的故事和捐赠,后续会同步到‘故事绑定’功能里。”
林舟看着热闹的社群,忽然想起温如霜说的“每只糖龙都是心意仓库”。现在看来,这个仓库里已经装满了东西——竹阿婆的竹编、陈老的糖霜、青灯的图谱、老糖匠李的笔记,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这些东西,原本散在各个角落,却因为一只数字糖龙,聚在了一起,变成了非遗传承的力量。
而此刻,逸霄平台的办公区里,灯火通明。温如霜手里拿着青灯捐赠的图谱清单,眼圈还是红的;小苏在整理社群里的捐赠信息,手里的笔写个不停;风痕对着电脑,正在调试“故事绑定”功能的界面,屏幕上是一个测试用的糖龙,绑定着一个老木匠的故事,点击就能看到木匠做木龙的视频。
“温姐,刚才竹溪村的村支书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听说图谱要到了,都在盼着,还说要给青灯画感谢画。”小苏笑着说,“还有,‘老糖匠李’已经联系了客服,明天就把笔记寄过来。”
温如霜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夜景上。城市的灯光像星星,映在玻璃上,和屏幕里的糖龙光芒叠在一起。“你看,”她指着屏幕里的糖龙,“我们一开始做‘逸霄糖龙’,只是想做个非遗主题的数字藏品,没想到现在变成了这样——它不只是个虚拟形象,是连接人的桥,是装故事的盒子,是传承的载体。”
风痕也笑了:“刚才技术部说,‘忆旧’特效上线后,有很多藏家都在问怎么解锁,还有人说要去了解自己家乡的老手艺,想把纹样加到糖龙里。这比我们预期的效果好太多了。”
“因为我们摸到了‘根’啊。”温如霜轻声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故事,是爷爷的图谱、阿婆的竹篾、匠人的工具。只要这些故事还在,手艺就不会断。”
夜色更浓了,林舟关掉台灯,却没放下手机。他点开“故事绑定”功能的测试版,试着把自己修改糖龙的过程写了进去,绑定在糖龙的竹编鳞上。点击鳞片时,会弹出他和竹阿婆的聊天记录截图,还有修改纹路的草稿。
做完这些,他给青灯发了条消息:“等图谱到了竹溪村,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视频,让他们给你讲讲学糖艺的趣事。”
“好啊!”青灯回复得很快,“我还想跟他们说说爷爷画朝阳纹的诀窍,让他们做的糖龙,都带着太阳的温度。”
林舟看着手机屏幕,屏幕里的糖龙还在泛着光。竹编鳞沙沙,朝阳角温暖,流云纹轻柔,像一条真正活过来的龙,带着无数人的心意,在夜色里飞翔。他忽然明白,非遗传承这条河,从来不是孤单的溪流——竹阿婆的竹溪、陈老的糖霜溪、青灯的图谱溪,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溪,都汇入了这条河里,朝着未来,慢慢流淌。
而这条河,才刚刚开始它的旅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溪流加入——可能是某个老织匠的织锦,可能是某个陶艺家的瓷纹,可能是某个孩子的第一份糖艺作品。它们会一起,把非遗的故事,讲给更远的人听。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