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匠雕木座时,把自己的木龙座凑到镜头前:“你们看,真木座的龙纹要刻得深,这样才结实;虚拟木座也一样,雕的时候要用力,屏幕会有震动反馈,就像摸真木头那样。”他雕到木座的龙爪时,故意放慢速度,让观众看清楚“先刻爪尖、再刻爪根”的顺序,有用户跟着雕,还在弹幕里发:“原来雕龙爪这么讲究!”
林舟负责给糖龙加龙角的纹路,他选了“十年糖坯”选项,刻出来的龙角带着细微的冰裂纹,像老糖凝固后的样子。当他把龙角贴在糖龙身上时,屏幕突然亮起——龙角和竹篾鳞完美融合,还多出了个“竹糖共生”的特效:风一吹,竹篾鳞晃动,龙角上的冰裂纹会跟着闪烁,像阳光照在糖上。
阿默则负责给龙尾加流苏,他通过震动分辨每根流苏的长度,指尖在屏幕上慢慢划动。当最后一根流苏刻完时,屏幕弹出“百艺糖龙完成”的提示,所有参与的用户都收到了“匠人传承”的印记,印记的图案是陈老的竹刀、竹阿婆的竹篾、李师傅的针线和张木匠的刻刀,缠绕成一个圆形,像把所有的手艺,都聚在了一起。
直播结束后,社群里炸开了锅。有用户晒出自己和“百艺糖龙”的合影,配文:“第一次和老匠人一起做手艺,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和我们一起玩的东西。”有家长发了孩子刻糖龙的视频:“孩子平时不爱动手,今天跟着陈老刻了一下午,还说要学编竹篾。”还有听障用户留言:“谢谢‘气味联想’和震动反馈,我终于知道刻糖龙是什么感觉了,以后我也要教身边的朋友。”
陈老看着社群里的留言,手里的竹刀在糖坯上轻轻划了道弧线,声音里带着欣慰:“我刻了一辈子糖龙,最担心的就是这手艺没人学。现在看来,不管是真实的竹刀,还是虚拟的糖坯,只要有人愿意用心学,手艺的魂就不会丢。”
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屏幕前,看着社群里的一张张截图,忽然明白——他们做的“材质记忆库”,不只是还原了老手艺的细节,更是搭建了一座桥:一边是握着老竹刀的匠人,一边是握着手机的年轻人;一边是刻了三十年的糖龙,一边是刚学会的虚拟纹路。而这座桥的核心,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滚烫的“心意”——是陈老愿意分享老规矩的心意,是竹阿婆愿意教编竹篾的心意,也是用户愿意用心学习的心意。
夕阳落在办公区的窗台上,陈老的竹刀静静躺在平板旁,屏幕里的“百艺糖龙”泛着淡金色的光。温如霜摸了摸竹刀的刀柄,风痕关掉了调试界面,小陆的电脑里还循环播放着熬糖的“咕嘟”声。他们知道,这场“糖龙宴”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更多的老手艺,会通过屏幕,传到更多人的心里;更多的“匠心密码”,会被指尖触摸,被记忆珍藏,在虚拟与真实的交汇处,长出新的传承。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