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远点头:“我补充一点,预防型编辑的胚胎,必须保留一份原始基因样本,万一未来出现基因异常,也能有追溯的依据。而且,所有接受预防型编辑的家庭,都需要参与长期随访,每半年提交一次健康报告,以便监测长期风险。”
最后是增强型基因编辑。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委员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林砚之身上。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暂时不开放增强型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但允许在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研究需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不得使用人类胚胎,仅限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第二,研究数据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国际同行评审;第三,每两年进行一次技术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
陈默的代理律师突然开口:“各位委员,优嗣生物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增强型研究,如果完全禁止临床应用,企业的损失会非常大。而且,国际上已有国家在试点增强型编辑,我们如果落后,会影响黄浦市的科技竞争力。”
张磊冷笑一声:“科技竞争力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如果为了所谓的‘竞争力’,让黄浦市变成‘基因特权者’的乐园,这样的竞争力,我们不需要。”
林砚之看着律师,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们没有完全禁止研究,只是暂时不开放临床应用。这既是为了保障公众安全,也是为了给社会留出适应的时间。等技术更成熟、社会共识更充分时,我们会重新评估政策。但现在,我们必须守住红线。”
会议持续到下午三点,指南初稿终于达成共识。委员们在文件上逐一签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像在为黄浦市的基因伦理,刻下一道清晰的红线。
指南发布的前一天,林砚之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发件人是那位匿名申请人,女人在邮件里写道:“林主任,我后来想了很久,也看了很多关于基因编辑的报道。我意识到,我所谓的‘为孩子好’,其实是在剥夺其他孩子的机会。如果我的孩子天生就有‘优势基因’,他可能会失去努力的动力,也可能会看不起那些‘普通基因’的孩子。这样的未来,不是我想要的。我决定撤回申请,也希望优嗣生物能停止增强型编辑的推广,把技术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林砚之看着邮件,眼眶突然湿润了。她想起听证会那天,女人通红的眼睛和委屈的语气。或许,真正的伦理共识,不是靠强制规定,而是靠每个人对“公平”和“尊严”的理解。
指南发布当天,黄浦市的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科技大厦楼下,挤满了记者和市民。林砚之站在发言台上,手里拿着《基因编辑伦理分级指南》,声音传遍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基因编辑伦理分级指南》,确立‘治疗-预防-增强’三级框架。这不仅是一条技术红线,更是一条公平红线——它守护的,是每个孩子平等的生命尊严,是每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
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李娟抱着女儿挤在人群前排,女儿的小手紧紧攥着林砚之的照片。她看着台上的女人,突然觉得心里充满了希望——或许有一天,她的女儿也能通过治疗性基因编辑,像正常孩子一样奔跑、欢笑。
周明远站在人群中,看着台上的林砚之和张磊,突然露出了笑容。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曾为了技术突破不顾一切,直到后来治愈了小宇,才明白技术的真正意义——不是制造“完美的人”,而是帮助“不完美的人”拥有完美的人生。
张磊握着老工人王师傅的手,声音里带着激动:“王师傅,我们做到了。以后,技术再也不会是富人的特权,它会服务于每一个普通人。”
王师傅笑着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好啊。以后我们的孩子,不用再怕输在基因上了。”
林砚之走下发言台时,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黄浦江上,将江面染成一片温暖的橘色。她想起母亲说过的话:“这座城市的美,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而在于它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公平和温暖。”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指南,封面上“伦理先行,科技向善”八个字,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或许,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技术的进步,永远不能超越伦理的底线;而伦理的底线,永远要守护人类的共同尊严与平等。
第五章 新生的希望
指南发布后的第一个月,林砚之的办公室收到了三十份治疗性基因编辑申请。其中一份来自李娟,申请理由是“为女儿编辑脑瘫相关基因,改善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
林砚之翻开申请材料,里面夹着一张李娟女儿的照片——小女孩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人,旁边写着“谢谢医生阿姨”。她想起在社区见到的那个瘦弱的孩子,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m.20xs.org)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