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桓则亲自处理那些“骑墙派”官员。有位礼部侍郎,既未依附魏党,也未弹劾奸佞,只是终日闭门不出。萧桓召他入宫,指着御案上谢渊的血谏奏折:“谢卿以死明志,你以‘自保’为念,同为朝臣,差距何在?”那侍郎面红耳赤,伏地请罪。萧桓并未降罪,只是命他前往江南,协助刘怀安赈灾:“去看看百姓的苦难,再想想为官的本分。”
吏治革新并非一帆风顺。魏党残余势力暗中阻挠,有个被革职的官员,买通刺客欲行刺阁老,幸得蒙傲派去的禁军护卫及时发现,才未酿成大祸。萧桓得知后,下令将那官员凌迟处死,首级挂在吏部衙门外示众,同时下旨:“凡阻挠吏治革新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株连三族。”杨启阁老随即派出御史巡查各地,严防残余势力反扑,此令一出,朝野震动,再无人敢明目张胆地作乱。
一个月后,吏部与杨启阁老完成了第一轮官员调整,共提拔贤才八十余人,革职查办贪腐、无能官员一百二十余人。新上任的官员大多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理积案、减免赋税。百姓编了新的民谣:“旧官贪,新官廉,门前不再有喊冤。”这话传到萧桓耳中,他拿着民谣的抄纸,对阁老与杨启笑道:“这才是吏部与御史台该有的样子。”
徐英接管盐运司的第一天,便遇到了难题:魏党亲信留下的盐引账册混乱不堪,有的盐引已售出却未入账,有的则是重复开具,连仓库里的盐都不知道实际存量。他带着三名亲信,住在盐运司的库房里,连续五日五夜核对账册,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凉水,终于理清了头绪——实际存盐比账册上少了十万石,全被魏党私自变卖。
为了挽回损失,徐英制定了“盐课新规”: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上面盖着防伪的玉玺印记;盐商必须凭官府文书购盐,每一笔交易都要登记在册,每月上报户部核查。他还派人前往江南、岭南等产盐地,严查私盐贩子,仅半个月就查获私盐三万石,处死了两名最大的私盐头目。盐课收入日渐回升,第一个月便上缴国库十五万两白银,徐英将明细呈给萧桓时,张伏阁老亦在场佐证:“此款项已按计划拨付西北军饷,将士们均已签收。”
节流方面,萧桓下旨废除了魏党设立的“生祠捐”“庆典捐”等十余项苛捐杂税,同时缩减皇室开支。他将后宫的宫女裁汰一半,遣送回家,发放安家银两;停用了御膳房的山珍海味,每日膳食只留四菜一汤;连他自己的龙袍,都命尚衣局缝补旧袍,不再制作新的。张伴伴心疼地说:“陛下乃九五之尊,岂能如此节俭?”萧桓却道:“百姓食不果腹,朕岂能独享奢华?”
针对魏党造成的国库亏空,萧桓令徐英牵头,查抄魏党成员的家产,除了充公的赃银,还将他们霸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允许农民以低价赎回。有个魏党亲信霸占了江南两千亩良田,徐英带人查抄时,百姓们举着锄头围过来,高呼“陛下英明”,纷纷主动帮忙丈量土地。这些措施实施后,国库渐渐充盈,三个月后,西北军饷终于足额发放,张伏阁老亲赴边关宣旨,将士们欢欣鼓舞,军威大振。
徐英在户部推行“透明账册”制度,将每月的收支情况张贴在户部衙门外,供百姓查阅。有个老农路过户部,看到账册上“江南赈灾银十万两”的记载,特意走进衙署问道:“这银子真能送到灾民手里?”徐英亲自给他解释赈灾流程,还拿出了刘怀安与灾民共同签收的文书。老农看完,对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个头:“有这样的朝廷,咱们老百姓就有盼头了。”
江南的水灾还未完全退去,刘怀安带着赈灾粮船赶到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房屋倒塌,田地被淹,灾民们蜷缩在高处,靠吃树皮、草根度日。他当即下令开设粥棚,每棚安排两名官员监督,确保每一碗粥都能送到灾民手里。有个老妇抱着奄奄一息的孙子来领粥,刘怀安见孩子嘴唇干裂,立刻让人端来温水,亲自喂孩子喝下,又塞给老妇两个馒头:“别怕,朝廷来了,就不会让你们饿死。”
萧桓接到江南的灾情奏报后,下旨减免江南三年赋税,同时调拨三十万两白银用于修复水利。他派工部尚书亲赴江南,主持修建防洪大堤,要求大堤“高丈二、宽三丈”,务必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工部尚书带着工匠实地勘察,采纳了当地老农的建议,在大堤内侧种植柳树,利用柳枝的根系加固堤岸。
西北的旱灾同样严重,萧桓命户部拨出十万石粮食,由蒙傲护送前往西北。蒙傲不仅带来了粮食,还带来了新的种子——那是萧桓让人从西域引进的耐旱麦种,产量比当地的麦种高两倍。他组织士兵帮助农民开垦荒地,教他们种植新麦种。有个老兵感叹道:“以前魏党掌权时,咱们连军饷都领不到,如今陛下不仅给我们发粮,还想着百姓的庄稼,这才是真天子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桢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