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萧桓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阁老、徐英、蒙傲及杨启、张伏、杨璞等重臣与家眷参加。宴会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家常便饭,萧桓与众人举杯共饮,畅谈国事。月光洒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泛着淡淡的银光,萧桓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对众人道:“今夜的团圆,是无数忠良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唯有励精图治,才能不辜负他们的牺牲。”
天德七年春,萧桓下旨开科取士,此次科举共录取进士一百二十人,其中寒门子弟占了七成。殿试时,萧桓亲自出题,题目是“如何让大吴长治久安”。有个叫李谦的寒门进士,在答卷中写道:“长治久安,在于民心;民心所向,在于仁政;仁政所依,在于贤才。”萧桓看后,大加赞赏,将他点为状元。
为了培养后备人才,萧桓下令在京城设立“太学”,招收全国的优秀学子,由周伯衡、徐英等阁老担任讲师,教授经义、兵法、律法、政务等知识。太学的学费全免,还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许多寒门子弟因此得以入学。李谦高中状元后,主动请求到太学担任助教,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萧桓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他亲自为皇子挑选老师,要求皇子们每日学习经义、练习骑射,还要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皇子们跟随萧桓去江南巡查,看到灾民们的生活状况,深受触动,回宫后主动减少了自己的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银两捐给了灾民。萧桓见后,欣慰地说:“你们懂得百姓的疾苦,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君主。”
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等阁老年事已高,萧桓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年轻官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他派王砚去江南协助刘怀安负责水利工程,派岳峰去西北辅佐张伏阁老戍边,派李谦去御史台跟随杨启阁老担任监察御史。这些年轻官员虽然经验不足,但充满干劲,在老臣的指导下,很快便独当一面,成为大吴的栋梁之才。
天德七年冬,萧桓在养心殿召开御前会议,看着殿内朝气蓬勃的年轻官员与经验丰富的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等阁老及徐英阁老、蒙傲等人,他拿起那方“亲贤远佞”的白玉印,对众人道:“肃奸是除旧,如今是布新。大吴的基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亲贤远佞,以民为本,大吴的江山就会永远稳固。”众人齐声应道:“臣等遵旨!”声音震彻殿宇,回荡在冬日的晴空里。
片尾
天德七年岁末,大吴肃奸后的革新之举初见成效。吏治方面,周伯衡阁老与杨启阁老主持调整各级官员两千三百余人,提拔贤才三百余人,革职查办贪腐、无能官员五百余人,朝堂风气为之一新;财政方面,徐英阁老主持下,国库存银从三十万两增至两百一十万两,盐课、商税等收入较去年增长五成,西北军饷、江南赈灾等开支均在张伏阁老统筹下足额保障;民生方面,江南水灾、西北旱灾的灾后重建完成,全国粮食亩产平均增长三成,百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军事方面,蒙傲与张伏阁老整饬军务,禁军战斗力大幅提升,边关安稳无虞,鞑靼、倭寇等外患基本平息;律法与文化方面,杨璞阁老主持重修《大吴律》,平反文人冤狱四十余起,《谢公奏议》《天德诗集》等典籍刊印发行,崇文馆藏书达十万卷,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寒门学子投身仕途。
是年冬,京城大雪,百姓们自发在门前挂起红灯笼,街头巷尾响起了欢声笑语。正阳门外的“惠民碑”前,香火缭绕,百姓们前来祭拜,感谢朝廷带来的安稳生活。太和殿内,萧桓看着各地送来的丰收奏报,提笔写下“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命人挂在太和殿的正中央。窗外的雪花落在琉璃瓦上,洁白无瑕,正如大吴重归清明的江山。
卷尾
魏党之祸,是大吴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它暴露了君权旁落、吏治腐败的致命隐患;而萧桓的革新之举,则证明了唯有以民为本、亲贤远佞,才能让国家走出阴霾,重获新生。萧桓以雷霆手段肃奸,以仁政之心安民,以长远之策兴邦,他没有停留在“复仇”的快感中,而是迅速转向“重建”,在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徐英等阁老及蒙傲辅佐下,于吏治、财政、民生、军事、文化、律法等方面全面革新,为大吴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周伯衡阁老的公正、杨启阁老的严明、张伏阁老的务实、杨璞阁老的严谨、徐英阁老的精算、蒙傲的忠诚、岳峰的勇猛,还有无数被埋没的贤才与支持朝廷的百姓,共同构成了大吴复兴的脊梁。他们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帝王一人的雄才大略,而是靠君臣同心、官民合力。正如萧桓所说:“江山不是朕的江山,是天下百姓的江山。”
史载:“天德七年,大吴境内无大疫,无战乱,五谷丰登,四境太平。”这简短的十六字,是对萧桓革新之举的最高赞誉,更是对所有执政者的启示:权力是百姓赋予的,唯有将权力用于为民谋利,才能赢得民心;民心是国家的根基,唯有根基稳固,才能抵御一切风雨。大吴的复兴之路,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千古真理。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桢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