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律法删除了魏党增设的“腹诽罪”“不敬罪”等苛酷条文,增加了“贪腐罪”“诬告罪”的具体量刑标准:贪腐白银五十两以上者,革职抄家;贪腐百万两以上者,凌迟处死;诬告他人者,反坐其罪。杨璞阁老将新律法条文逐条注解,便于官员执行与百姓理解。有个地方县令贪腐白银六十两,被百姓举报后,按新律法革职查办,杨启阁老派御史监督执行,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为了确保律法的执行,萧桓加强了御史台的权力,允许杨启阁老所辖御史“风闻奏事”,即便是皇亲国戚,只要触犯律法,也可弹劾。有个亲王的家奴仗势欺人,打死了一名平民,御史弹劾后,萧桓令杨璞阁老主持审理,最终下令将那名家奴处死,亲王也被罚俸一年。此事传开后,再也无人敢仗势欺人,律法的威严得以树立。
萧桓还下令在全国各州、县设立“鸣冤鼓”,百姓若有冤屈,可直接击鼓申诉,地方官员必须在三日内受理,若有拖延、推诿者,严惩不贷。有个寡妇被恶霸霸占了田地,击鼓申诉后,县令当即立案调查,将恶霸绳之以法,还给了寡妇公道。寡妇带着孩子,跪在县衙前哭道:“如今的朝廷,真的为百姓做主啊!”
新《大吴律》颁布后,萧桓命杨璞阁老带人将律法条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各州、县的衙署外,供百姓阅读。他还派杨启阁老的御史下乡宣讲律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条文,让百姓知法、守法、用法。律法的普及,让大吴的社会秩序愈发安定,犯罪率大幅下降,许多地方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
大吴国力渐强,周边诸国纷纷派使者来朝。高丽使者带来了珍贵的人参、绸缎,请求与大吴通商;吐蕃赞普送来佛像、马匹,希望与大吴联姻,巩固两国关系。萧桓在太和殿接见各国使者,对他们说:“大吴素来主张友好相处,若诸国以礼相待,朕必以礼还之;若有人敢挑衅大吴威严,朕也绝不姑息。”
针对鞑靼的朝贡请求,萧桓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恢复与鞑靼的互市。互市场所设在西北的边境城镇,由大吴与鞑靼共同管理,双方商人可在此交易粮食、布匹、茶叶、马匹等商品。互市开放的第一天,边境城镇热闹非凡,大吴的商人带来了丝绸、茶叶,鞑靼的商人带来了战马、皮毛,交易十分火爆。
倭寇曾多次骚扰大吴的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萧桓命沿海各省加强海防,修建战船,训练水师,同时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幕府约束倭寇。日本幕府见大吴水师强大,不敢得罪,当即表示会严惩倭寇,并派使者来大吴道歉,赔偿了损失。
有一次,倭寇的一支船队再次骚扰东南沿海,被大吴水师击退,俘虏了五十余名倭寇。萧桓下令将为首的倭寇头目处死,其余倭寇押赴沿海各州示众后,遣返回日本,让日本幕府自行处置。日本幕府收到倭寇后,不仅处死了他们,还送来大量的财物,再次表示歉意。从此,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基本平息。
通过友好邦交与武力威慑,大吴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周边诸国纷纷与大吴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大吴的丝绸、茶叶、瓷器远销海外,海外的香料、珠宝、药材也传入大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萧桓站在太和殿的高台上,望着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心中感慨:“唯有国家强大,才能赢得尊重。”
天德六年秋,大吴迎来了肃奸后的第一个丰收季。江南的水稻亩产比去年增加了三成,西北的新麦种也获得了大丰收,百姓们将收获的粮食晒干、入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西市的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来往的商旅络绎不绝,杂货铺老板王二喜算了算账本,利润比去年翻了两倍,他笑着对伙计说:“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啊!”
百官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早朝时,奏报的不再是阿谀奉承的空话,而是关乎民生、军务、政务的实事;朝堂上的争论,也不再是党同伐异,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各抒己见。有一次,徐英与张伏阁老因军饷与赈灾款的分配顺序发生争执,两人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终在阁老与杨启阁老的调解下达成共识,萧桓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他们:“为官者,就该有这样的担当。”
萧桓的勤政也感染了百官。他每日卯时起床,批阅奏折到深夜,常常只睡三四个时辰。有一次,他因过度劳累,在御案前晕了过去,百官得知后,纷纷上书请他保重龙体。萧桓醒来后,看到满朝的奏折,感动地说:“有你们这样的臣子,大吴何愁不兴?”他只休息了半日,便又投入到工作中。
百姓们为了感谢萧桓,自发在京城的正阳门外立了一块“惠民碑”,碑上刻着“亲贤远佞,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萧桓得知后,命人将石碑迁到皇宫的御花园外,对阁老、徐英等五臣说:“这八个字,不是对朕的赞誉,而是对我们所有人的鞭策。”他还下旨,将百姓送来的感谢信、万民伞等物品,全部收藏在崇文馆,作为对后人的警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桢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